混沌理论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01 05:39:05

混沌理论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已经成为现在教育语境下的共识,成为当前早期教育体系中不可多得且一再被提上日程的教育内容。按照中国传统教育的哲学观念,所谓“三岁看到老”,体现出了对学前教育的“一本万利”或“滴水涌泉”效能的重视。而从这个角度来讲,由于学龄前儿童正处于人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发育最活跃时期,因而外界对儿童的一些细微的影响都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即混沌理论在起作用。本文就从学前音乐教育这个领域中重点探讨这一理论及其效应。

混沌理论 学前教育 音乐教育

一、混沌理论内涵概述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该理论是1963年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劳仑次提出,用以解释决定系统可能产生的结果。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混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可谓出奇制胜,在教育行政、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测验等方面已经有些许应用的例子。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个体,而教育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整体框架。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教育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结果往往是正负参半的,但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扩大教育效果。

二、混沌理论与学龄前儿童

学龄前儿童指的是2~6周岁的儿童。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具有特定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按照混沌理论的语境来理解,可以归纳为速度惊人的生长变化、立体式发展的认知能力和处于探索状态的社交能力。每一特征都可以在混沌理论背景下进行解释。

1.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这一点很好理解,也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儿童在这一时期的生长变化就是飞速的,有目共睹的。这一时期的儿童将快速形成语言能力、自我意识、模仿能力和环境观念,而仅仅用三、四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也是人一生中变化最快的阶段。而之所以变化神速,就在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是自由的混沌状态,并没有接受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自由混沌状态中弥漫着各种有利的初始条件,儿童在这种状态中既没有约束,也没有既定的规范,因而对他们稍加导引和示范,便能够事半功倍,任何教育行为都会在这个生长神速的阶段被最大化。

2.认知能力呈立体式发展

认知能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既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识别、区分和理解等一系列逻辑活动。2~6周岁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出于立体式发展状态的,即是一种多线程、多角度和几何式的。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于外界的认识不再像0~2岁的幼儿那样将一切都划分为“可以摸的和不可以摸的”、“可以吃的与不可以吃的”两大类,而是有更为复杂的认知识别标准。立体式认知能力的塑造和形成,从而将儿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建成型。在这种框架下,外界的教育行为对儿童的作用往往会通过这种立体认知框架而实现成倍的教育绩效。

3.社交能力处于探索状态

虽然尚未受到学校教育的社会化,但是学前儿童并不缺少伙伴,因而他们的社交能力在这一阶段是有内容的,当然是处于探索状态。这种社交往往伴随着儿童与父母、兄弟姐妹、邻家小朋友之间的关系互动而逐步丰满完善。学前儿童的社交圈是扁平的,社交动机也是单纯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儿童的社交能力的强弱。探索状态下的儿童对社交的主动性是很强的,因而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行为格外注意并对此印象深刻,存在强烈的接受欲。

学龄前儿童基本上可以看过是一个“万象更新”的主体,内含无数种可能性与发展方向的不确定体,是一个标准的初始条件容器,因而对于这一群体,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教育引导,往往是对这种初始条件的一种良性的、积极的影响,从而使得最终的成绩不可限量。

三、混沌理论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混沌理论为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混沌思维

抛开混沌理论那些不易理解的计量和数学成分,单就理论的几个基本主题词而言,初始条件,多线程,不确定性,就为当前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指导性思维。当然,这是针对当代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首先是教育目标的盲目性。当前早教界存在着“早”、“标”、“严”的教育倾向,将教育本身作为强加于孩子身上的责任压力,而并非是对孩子本能的一种迎合,从而强调教育要趁早,尽早将孩子培养成神童,并佐以严格细化的标准。当前,将从小重视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与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但是这种共识在急功近利倾向的误导下,形成了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技术至上思维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联合执掌,造成了这一教育愈发偏离其初衷,从而形成了家长严重缺乏理性的攀比式教育投资,将音乐教育堆砌成为孩子的噩梦。而混沌理论首先可以给家长一个混沌的思维形态,继而确立一个混沌的教学目标,(这个混沌不是混乱,而是模糊,也就是充满无限可能性和多方向性)让家长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音乐教育,并将教育目标还原为一个比较圆融、模糊而纯真自然的目的,即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而并非成名成家,考级加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是教育的基础性共识,违背这一规律就等于将教育异化。混沌思维恰恰将这种强加于教育本身的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科技至上思维统统打散并还原,将音乐教育最本真的功能和意义在各种被击碎的科学指标中浮现出来。

其实混沌思维对于音乐艺术本身来说,就具有很明确的内在统一性的。音乐是艺术形式,并非技术,因而其创作并不依靠严密准确的逻辑思维,而是靠浑然天成、充满个性的混沌思维来实现。而尤其是对于2~6岁的学龄前儿童来说,音乐教育更多的倾向于让他们倾听、感受旋律和节奏,从而培养孩子的乐感和审美情趣,从而对他们的修养进行全身心的洗涤和熏陶。这是学前音乐教育的真谛所在,而当前的情况,学会多少种乐器,考多少级,参加多少比赛,拿到多少奖项,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音乐家,这些思路都与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混沌思维可以让家长和社会冷静下来,重新思考音乐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的真正意义和真正的实施方法。

2.恢复学前儿童的音乐兴趣

音乐不能完全依靠学,而更多的是感知和欣赏。心理学认为:“感知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而音乐时这些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人对音乐的感知觉主要是通过听觉通道进行的,所以,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特点进行理解。这就说明,音乐虽然可以依靠学习来掌握其基本知识和表演、创作技法,但是对于2~6岁的儿童来说,技法与知识掌握绝不是主要的,而是通过音乐本身的乐音、音律和节奏等属性对儿童进行气质上、个性上、审美上的影响、暗示和塑造,使之成为气质典雅、个性卓然而健康、审美情趣突出的自然人。而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第一位的。当前音乐早教的诸多瓶颈与误区,一个最基本的根源是对孩子兴趣的忽略和抹杀。音乐本来是美的艺术,在众多艺术门类当中是最具可接受性和审美情趣互动的,因而,对于儿童来说,兴趣并不应该成为问题。因而,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的抹杀,显得尤为痛心,反映了家庭教育思路与早期教育模式误导和偏离的程度之深。当然,这是基于学前音乐教育的扭曲的教育目标设定及其对整个施教过程的影响。混沌思维在还原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将全面恢复兴趣引导的教育主线。以混沌思维的角度来说,儿童是音乐教育的实施对象,又是接受音乐培养的主体,对他任何层次的指标构建的依赖,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对这个主体的自主性和自愿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压制,这样才能够将个体差异和能动性固定化、静态化和常态化,从而施加各种音乐教育指标,诸如曲目数量、常识体系、器乐技巧学习等,只有在将儿童的兴趣压制为零或者一个静态常量,这些指标才可以顺利的实现,而且这些指标的实现也被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教育成果的一种体现和评价标准。而混沌思维就是要将儿童的兴趣作为一个不可侵犯的变量,从而剥离那些指标体系对于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外在的约束和干涉,将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和自发的接受心理还原并重新确立为教育核心位置。因为兴趣是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激发的动力,有兴趣的儿童也是音乐教育的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兴趣引导历来是对儿童接受音乐教育乃至所有教育形式的最有效也是最动态的信号刺激。混沌思维可以将实施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幼儿园、家长的思路彻底从标准化、按图索骥式的教育模式中挣脱出来,让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中“起死回生”,以跃动、活力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对待本就该是形象生动、充满想象的学前音乐教育。

3.混沌理论将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更高层次

初始条件是混沌理论的核心,即在一个系统内部,对初始条件的极微小的影响都能够形成对系统的宏大的变革,因而,对于系统处于初始条件的状态下,必须要谨慎把握,将可能造成的影响严格区分,趋利避害。“蝴蝶效应”和“钉子理论”非常形象的阐明了对初始条件的敏感的依赖性。2~6周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初始条件聚合的状态,成长的线索集中之地,因而对于这一阶段的教育,必须要谨慎而精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而不是简单、直接、单线程的教育思路。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任何一点细微的影响因素都会伴随着成长的飞速与剧变而无限放大,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音乐教育为例。早教专家说过,古典主义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心灵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壮阔,喜欢古典音乐就是崇尚智慧的卓越和人格的高尚;同时也是情感的艺术,具有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舞之、蹈之,因此而身心愉悦、舒展、健康,能够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是在说,学前音乐教育在选择音乐艺术类型方面,必须要严格分析音乐本身从乐音属性、节奏快慢、器乐配合、风格等方面的选择,都会对儿童形成强烈的影响差异,而古典主义音乐本身在各个影响因素指标上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决定了它作为学前儿童接受音乐教育的首选和必选,这就体现了对于初始条件的敏感而精细的遵循和迎合。任何一点微小的风格上的欠妥,甚至是古典主义音乐内部出现的不和谐风格,诸如节奏太快或太慢,音高和音强都偏大,都会影响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混沌理论为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专门而集中的关注视野,从科学的意义上奠定了这一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中国人所谓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对学前儿童施以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因其细微的变化而变成巨大的成长效应,使他们在成人后发展迥异。

4.混沌理论为学前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体系

所谓开放体系,即强调教育是一种贯穿人生的行为,因而说“学前”实则并不妥帖,当然这里指的就是学校之前的家庭和社会教育。混沌理论认为,对某一个主体系统,不能依靠单一的数据来考察其变化,必须以整体的、连续的数据体系,因此必须实施追踪调查。这就为学前教育这一“区间”教育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突破口。因为2~6岁只是成长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也并不会完成所有成长任务,解决全部成长问题。因此,学前音乐教育模式需要将视野放大到儿童的一生,至少是到成年阶段,有关成长的大部分指标都可以凸现出来,体现一个人是否健康、全面和成功。比如,2~6岁接受过钢琴教育的孩子,其智商指数、创造力都要比其他孩子高,成年之后的成功几率很大。但是得出这个结论,却远远不是一套数据、单一线索系统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构建一个整体的系统。因此,最合理的调查方法是,选定100名发育健康的3岁儿童,男女各50名,其中一半男童和一半女童接受统一的钢琴教育,每一个儿童学习的进度差异忽略不计,学到13岁为止。之后对这100名少年进行跟踪调查,到23岁为止,以前后两个十年为纵轴,以学钢琴男童、学钢琴女童、未学男童、未学女童为横轴,进行对比量化分析,其中加入智力、创造力、人格、心理等指标的衡量和考量,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因为儿童成长为青少年这一漫长过程中,影响成长的因素浩如烟海且错综复杂,因此,必须用混沌思维的方法来讲考察对象在时间断线上展开,从而将调查项目模糊化,达到科学的目的。

总之,混沌理论在学前音乐教育上的应用,并非技术上的、可操作的,而是一种意蕴型、指导性的。而这一理论主要影响的就是施教的主体,即教师、家长和教育机构,以及全社会。更深层面上,混沌理论是对当前工具理性异化的教育误区的一种拯救。

参考文献:

[1]李桂元.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混沌理论及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8).

[2]王玲.音乐智能理论在学前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J].科教文汇,2009,(5).

[3]王海澜.混沌理论应用于教育的争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4]马丽娜.开启儿童智慧的大门――试论学前音乐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1).

[5]吴祥兴,.混沌学导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项目课题“甘肃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SBG[2009]GXG069)。

上一篇: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路径探析 下一篇:现代足球发展过程的意识与战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