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提升乡村消费的作用机制

时间:2022-10-01 03:47:01

财政提升乡村消费的作用机制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源动力。作为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在国际经济危机阴霾笼罩下,我们要发展经济、解决就业难问题,扩大内需 (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显得尤其重要。根据蒙代尔分配原则,财政政策在稳定国内经济、启动国内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不断完善财政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持续扩大,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的持续增加。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解读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即: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消费结构层次低。

(1) 农村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年度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 的统计数据,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左右,总数在 6.5 亿人以上。然而,受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观念保守、社会保障欠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所占份额始终偏低:根据2009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县级及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6%,表明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仍然处于低迷状态。

(2) 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根本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支持工业 (尤其是重工业) 的迅速崛起,使得我国工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市场资源被优先配置到工业和城市中,农村在基础设施、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致使农村居民家庭收入远低于城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表 1)。从表中数据可见,尽管得益于政府的惠农政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差距仍然十分突出。

(3) 农村消费结构层次偏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在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明显偏高:以2010年为例,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 34.7%,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5%。另一方面,食品支出在生活支出中占较高比重,也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的具体表现之一:以 2010 年为例,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食品支出比例高达 38.2%,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层次明显偏低。

二、财政支出促进农村消费的作用机制分析

从经济学视角来讲,产品交换得以实现,需要符合三个条件,即:供给、需求及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产品“存在”且“有用”,才能成为“需求”的对象,只有形成供求双方共同接受的价格,供给和需求才能变得“有效”。财政支出促进农村消费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以从产品“供给”、“需求”和“价格”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从产品“供给”角度来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商品市场总体上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多数情况下,多数产品存在“卖难”的问题。但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某些时候,仍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偏远农村地区表现更为常见、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交通不便造成的物流渠道不畅通。由于农村市场需求有限、交通运输不便,一些企业 (或经销商) 不愿意到偏远农村去推销他们的产品,导致农村市场“供给不足”。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改造、电网建设等,将产品销售终端推向更加偏远的农村地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2) 从产品“需求”角度来讲,根据市场营销学的观点,“需求”是建立在人对“产品”的“欲望”基础之上的。这里的“产品”,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服务。“欲望”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接受新产品、新事物的意愿;二是了解“产品”本身:不仅要知道“产品”的存在,更要了解“产品”的使用方法及“功效”。财政支农支出培养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通过多个途径得以实现:首先,财政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改变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培养其接受新产品、新事物的意愿;其次,财政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改变农村信息闭塞的现实困境,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趋势,形成消费“欲望”;再次,财政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敢于”消费,也有利于形成消费“欲望”,促进消费发展。

(3) 从产品“价格”角度来讲,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必须是“有效”的,也就是形成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农村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贫困人口数量迅速减少,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处于贫困状态,甚至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开支,对工业品 (尤其是耐用消费品) 的购买力相当有限。财政支农支出缓解“价格”因素对农村消费的瓶颈制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首先,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强化农民技能培养、提供公共服务或财政补贴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其次,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支持产品研发、降低产品生产和销售成本等途径,降低农村市场上消费品的销售价格,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再次,财政支农支出通过“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方式,直接补贴农户的消费行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促进农村消费发展的财政惠民政策改进策略

与过去较长时期内,财政政策以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不同,当前财政政策更加强调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财政促进农村消费发展,主要是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振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作用。

(1) 调节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首要条件是增加农民购买力,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水平:①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主要是在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支持力度的同时,将农民技能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强对农村居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并通过财政补贴、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雇佣,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②加大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财政补贴。主要是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及财政补贴制度,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完善农产品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导向功能,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③盘活农村资产,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积极盘活农村资产,主要是在严格农村公共用地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耕地有偿流转制度;健全农村宅基地的产权制度,促进农村宅基地的有序流转。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中的作用,主要是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企业组织为农村提供消费信贷或贷款担保;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健全民间借贷制度,支持农村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稳定发展;加大对农业保险企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

(2)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振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居民收入低、福利差,尽管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也没有高额的医疗保障,让农民不敢消费,倾向于储蓄。健全保障机制,主要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降低农村居民的生活风险,提振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建立以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农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居民提供全方面的综合化保障服务。另一方面,要根据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组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贫病交困的局面,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3)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降低农村居民消费成本,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重要耐用消费品的市场价格。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尽管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一些地区 (尤其是偏远山区) 还相当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不断夯实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增长的基础,促进农村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降低农村市场重要耐用消费品的价格,刺激农村消费发展。以“家电下乡”为例,它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贸易等手段,激活农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欲望的政策。“家电下乡”促进了农村居民对“家电”的需求,但其贡献并不局限于“家电消费”本身。以“电视”消费为例,财政补贴鼓励了农民购买电视机。电视的普及,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居民业余生活,还可以帮助农民增长见识、了解外部市场信息,因而有利于培养农村居民消费欲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妇科病患沟通护理效果分析 下一篇:工业安装工程质量验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