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尝试中的课堂教学观

时间:2022-10-01 03:43:47

浅析新课改尝试中的课堂教学观

【摘要】分析在新课改尝试课堂教学出现的误区,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结合目前课程改革的实际,提出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种观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每个学生 有效 真实 思维空间

一、新课程改革尝试中课堂教学出现的误区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探索、创新,随着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平台的科技化,课堂教学形式也焕然一新。教育新课改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提出,新理念里出现了很多新名词、新思想,在这些新东西的引导下,人们自然产生一种陌生感和困惑心,在课改探索中也出现诸多问题:

1.过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导致教学任务完成效率低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过多地把故事、游戏等引入课堂,多媒体的渗入,使得课堂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热闹起来了,但教学知识量少了,学生处在玩的情境中,学生没能在一节课里扎实地掌握所需学的知识,达到所需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研究如同演戏,缺乏真实性,失去研究价值

每年都开展一两次课堂教学比赛,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比赛来促进课改,找出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的优劣,以便研究解决。可我们大多看到的教研课都是在课前排练好的,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回答都已设计得滴水不漏,那样的课堂能反映教师的课堂教育机智吗?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吗?这不就失去了研究价值了吗?

3.课堂气氛热闹,学生思考空间少

片面追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有些教师总喜欢提一些学生不用思考即可大声齐声回答的问题,比如“……是不是?”“……对不对”等此类形式的问题。我觉得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思片刻,先有一两个学生举手,然后五六个举手,慢慢大多数学生举手。那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课堂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对“玩中学”的错误理解

“玩中学”的错误理解造成“愉快教学”“兴趣教学”的随意性。“愉快教学”是“愉快教育”的一种,它能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促使教师改变过去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弊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但目前一些地方对“愉快教育”不求甚解,认为它是“玩乐教育”“谈笑教育”“热闹教育”,追求表面形式,严重亵渎了“愉快教育”。“兴趣教学”就是利用和教材有关的图画、玩具、学具等,引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但要切忌教师毫无边际的乱谈,用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来充斥课堂,本末倒置,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严重破坏课堂教学的严肃性、严格性、严谨性。

2.课堂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

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同时也开展了很多课堂教学研究,组织很多老师到外听课学习,可听了这专家的课又忘了那专家的课,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而是很普遍。缺乏培训的目标,没有反馈,没有总结,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去读懂教材,把握课标。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模仿专家们表面上的形式,没有探究到课堂教学的内在本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误区,失去教学的真实性。

三、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课程改革目标中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课标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呢?我认为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三点:

1.课堂教学要“实”

“实”就是真实有效,去掉表面上的、形式上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东西,让学生在40分钟里扎实有效地学习。 近年来,提倡的有效教学,为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提供了方向,要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学研究评课中,一些老师往往把焦点集中在教师的课讲得如何,而没有从根本上评价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什么,造成课堂教学研究实效。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讲,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去掉一些表面上的形式,抓住教学的本质,教材的命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踏踏实实地教,本本分分地学,才能回到真实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在一次课改培训中,有幸听到魏书生的讲座,他的一些话让我印象深刻:魏书生说:“不要把课改复杂化了,新课改理念不就是把“老祖宗”里的教育思想换个词罢了”,他极其幽默地举个例子:有人把“这是一堆萝卜”换成新的说法“此乃若干萝卜组合也”。其实是很简单易懂的一句话却说成那么复杂。魏书生从20世纪七十年代已开始课改,他总结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是三句话:(一)我想的是20年之后祖国的一代人,(二)尽可能多教给学生知识,(三)抓住育人这个根本,书就好教了。这三句话比起课标的话容易理解多了,他给我们指出“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方向。魏书生强调,搞教育要从小事做起,抓住课堂这根本,以“民主和科学”为方法,不懈怠、不动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魏书生“素质教育”的观点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魏书生的讲话让人豁然开朗,也让人明确课堂教学的真实,让人觉得课堂教学马虎不得,知识的真正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如此的重要。我在网上观看过魏书生的课堂教学,他只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他的课堂自始至终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获取知识所体现出的快乐,是教师幽默而到位的语言引导所引起的快乐。他一节课里完成一篇课文里所需掌握的知识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从不拖泥带水。魏书生说,他只用一个月的时间授完一个学期的课文,剩下的时间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可见魏书生的课堂教学是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

教师在课堂中要牢牢抓住主导权,使教学紧而不乱,松而有序,力求师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思考。我认为每个教师在课前都要多想想,我将在下一节课里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发展学生什么能力;在课后反思,我在那节课里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进步,我们的40分钟课堂才显得珍贵。

2.课堂教学要有“思”

“思”,就是思考、思维,课堂教学要创设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要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建构主义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有尝试思考的问题,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里不仅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要有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敢“想”会“说”。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因为学生内心没有那份真实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只有学生对问题敢想,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会“说”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能感知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智的成熟程度。

例如,一位一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7+( )=10》时,做了这样的设计,举起双手说:“同学们,老师手上一共有10颗石子,我左手里有7粒,你猜猜老师右手有几粒?学生大声齐答“3粒”。老师说,真厉害,可你是怎样猜出来的?这会学生沉默了,因为他们在思考,想怎样表达等于3的过程。一会儿,学生陆续举起小手,有学生说,因为7和3合成10,所以是3,也有学生说,从10里去掉7就是3,这会有学生大声地说10-7=3。老师很高兴,打开手,说:“你们猜对了,你们的想法很好,还想猜吗?”接着,老师用猜猜的形式完成了( )+4=10、( )+( )=9、( )+( )=10,思维的层次有了变化。一个简单的猜一猜,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这一过程的教学体现了课标的三大理念: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动脑思考,在猜、想、说中一步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2.注重算法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本课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性。3.注重习题的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有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10就体现了这点。

语文阅读更是如此,因为阅读是一个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我听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江雪》时是这样设计的:在她让学生理解了第一二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幅老翁独钓的情景图,问学生:你有什么话问老翁吗?学生七嘴八舌,有学生说“你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气还在江面钓鱼?”有学生说“你是不是无家可归呀?”还有学生说“在这没有人的地方,你不觉得孤独吗?我觉得你很可怜”。这一情景图的出现,学生不仅理解了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思,通过问话,学生思考了,在学生的问话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老人的孤独,引起学生的可怜之心,同时为最后感受诗人柳宗元晚年的生活和感情做了铺垫。

所以,课后我们需要反思:在课堂教学里我为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空间了吗?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了吗?

3.课堂教学要“全”

课堂教学里的“全”,就是学生的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的每一环节,是每位老师要在每一节课里必须要做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话经常响在耳边,但在一些班级学情分析调查中发现,在学生群体中,我们不难分出三种等级,第一种是优等生,经常得到老师的关注,每节课里都积极回答问题,思维活跃,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有他们参与回答。他们的成绩一直以来都很好,是老师的得意门生。第二种是中等生,是老师印象中被忽略的群体,他们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在学习生活中不受关注,在课堂学习中不够主动,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有时即使举手了,也没机会站起来回答。他们的学习成绩平稳,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有所下降。第三种是后进生,是老师最头疼的学生群体。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些群体的思想行为、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通过这一调查,我常常思考,老师真的在实际课堂教学里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了吗?

我听过江苏省特级教师张赛琴的课,她是这样关注学生全体的:张赛琴老师在课堂里总是微笑着,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学生都喜欢听张老师上课,她上的每一节课里,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作文课里她有时用轮流的方式强制学生大胆说话、大胆回答,在这样长期的训练中学生自然养成了勤思善说的好习惯。张老师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像我们说的优等生一样,他们正因为在每节课里都得到老师的关注,每节课里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每节课里思维都得到训练,他们能不优秀吗?如果我们说的后进生在每节课里也有这样的“待遇”,我相信长期的训练,他们肯定有上进的。

课堂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明确要求我们在实际中要真正落实,而不是空话。所以我们在每一节课后还是要反思:课堂教学里我和每个学生都交流了吗?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老师展示才华的舞台,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学生吸取养分的空间。老师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学生在每节课是否真正扎实掌握了知识,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有效的训练,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这样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课堂教学的研究是个永久的课题,有待我们不断发现,不断学习。

上一篇:大型设备维修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 下一篇:漫谈素质教育中的后进生转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