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化学课堂

时间:2022-10-01 12:30:12

浅谈高效化学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样的化学课才称得上好?怎样上好化学课?通过平时教学实践与反思,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预习,让学生提前“热身”。

以往的预习,学生仅仅是将课本简单地看一遍,不重视理解,这样的预习收效甚微。如何使预习达到更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以下三方面:

1.划出重要的概念、定律

化学中出现的概念、定律很多。其中难懂或易混淆的词、句要逐字逐句推敲,反复阅读、理解。如“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词就是“参加”,忽略这两个字,对于质量守恒就不能正确把握。预习“元素”时,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这句话是该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单质和化合物”时,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不能掉。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才能对化学概念、规律、定律等达到较高的认知层次。

2.记下疑点、难点,在课堂上注意老师的解释分析。

预习时,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书上做个记号,以便在听课时注意老师对该问题的解释和分析,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3.根据内容设想相关问题,拟定预习笔记。

预习时,可边看边尝试把书上的主要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相关文字的空白处。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只要教师能做出示范并且一直坚持下去,相信学生一定能做到。如预习“测定空气中氧气成分”时,可归纳成这些问题:实验中采用的可燃物是什么?为什么用红磷?将红磷与其它可燃性物质替换是否可行?如何测量消耗氧气的体积?这样,学生听课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提高听课效率。

二、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提出问题,证明他认真思考了。所以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课堂上我有时会故意说错话、做错题,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每一节课留下一些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所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有疑惑的问题。不管学生的问题多么幼稚、离奇,都不讥笑他们,而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他们。时间久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实现了。

三、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角,课堂是专门为教师搭建的舞台。学生作为配角,只能像容器一样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俗称“填鸭式”教学。新课标中彻底改变了这种模式,它提倡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根据这个要求,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组成学习小组内的学生性格、学习成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便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希望能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效果。

如何既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一“导”两“竞争”。

1.一“导”是指教师的引导

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原因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不透,这决定了教师引导时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专注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领悟每节化学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沿着从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诱导。

第二,抓住教学重点。一节课的知识点多,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新课程标准对各个知识点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要求了解,有的要求理解,有的要求掌握。要求达到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应该首先学好的。教师引导时要体现这些不同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以把最基本的内容学好。

2.“一竞争”是指组内同学间的竞争

课前组长负责收集自己组员的预习成果(前面提出的预习要求的第三点“根据内容设想相关问题,拟定预习笔记。”),比一比谁的问题最全面、最具代表性,小组长从中筛选出本小组这节课的问题,每次入选的问题都必须注明作者,下课后交给教师,教师就可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此外,到期末总评时也可作为一个参考。

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感到满足,自己的预习成果得到肯定和表扬,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对于那些懒惰、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同学不仅仅是一种鞭策,同时也为他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二竞争”是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组间讨论,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讨论,由某一组提出一个问题,由其余小组进行回答,哪个小组的答案最全面、最正确,就可以得到“金币”、“星星”等奖励。由教师记录下来,到学期末“金币”、“星星”最多的小组就被评为优秀小组,每个组员到期末总评时都可以得到加分。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有竞争就有进步,培养了学生相互协助的团队精神,增强了个人的表达能力,在“问”与“答”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重点做出讲解、说明,使学生对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手脑并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十分有利。

1.实验操作能力的指导

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有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教师亲自示范、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正确的学生。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要注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做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实验中每种仪器和药品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材料和仪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2.实验观察能力的指导

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验中要精心设计观察步骤。实验步骤要体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对有能力的学生要留有余地。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六个注意 下一篇:南京市居民参与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现状调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