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前本科声乐课教学质量的探索

时间:2022-10-01 12:18:44

提高学前本科声乐课教学质量的探索

摘 要:针对学校本科幼师的学生,该如何提高声乐集体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在如何发挥好集体课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优势的前提下,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声乐集体课模式,灵活采用声乐集体课中声乐小课、声乐小组课融入式的教学模式,整合、优化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内部的教学结构,以达到比以往更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前本科;声乐课;教学效率

对于当前我们学校的本科幼儿师范学生来说,课堂仍然是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最重要的场所。其中,声乐教学一直以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存在。声乐教学效果的提高,一直是个难题。我校幼师的声乐教学,它不同于其他高师的“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教学模式,它是“一对几十”的教学模式。针对我校本科幼师的声乐教学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声乐集体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我们当前最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分析当前学前本科学生的声乐基础状况

就声乐教学而言,无论学生的基础怎样,都要在他们毕业的时候达到较好的歌唱水平。不仅自己能唱,还得会教,以达到今后幼师教学工作应有的能力。我们“3+2”大专幼师生对于声乐的学习有五年的课程,而学前本科幼师是四年的学习时间,况且我们目前这届本科幼师学生,经过调查,都没有一定的声乐基础,针对我校“零”基础本科幼师学生的声乐教学,我们该如何去进行教学,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求知欲望、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这些情况,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去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并更加注重声乐课堂内容与信息的有效输入,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并采取措施以发挥好声乐集体课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优势。在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声乐集体课是适应我校在职声乐教师与学生现实状况

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我校学前本科声乐教学的构想

1.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或是部分缺乏歌唱兴趣的学生而言,集体课更容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增强同学之间的竞争性意识,相互促进、相互激励,从而引发学生对声乐的学习热情。集体课教学同样对建立学生敢唱、愿唱的歌唱自信心非常有利。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好坏,对人们在歌唱时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当有的学生由于胆怯、紧张的心理造成气息上提、体僵腿软、无所适从,难以做到自然地发出美好的声音。假如对这种现象不加以克服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害怕唱歌,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因此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上课时,只要有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表扬的喜悦之情,不以学生没做好自己的歌唱要求就严厉批评学生,甚至挖苦学生。教师要做到尽量亲切、和蔼,不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爱唱歌,有信心地去唱歌,保持对歌唱学习的热情,因为,信心和兴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良好开端,这对提高声乐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2.解决声乐学习的共性问题,发挥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优势

(1)声乐集体课可以解决声乐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声乐集体课主要以共性为主。声乐集体课可以传授对每个人都有共性的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增强声乐理论修养。例如,歌唱艺术的器官与发声原理、音响学、生理学、机理状态等,歌唱的姿势、呼吸、共鸣、咬字、歌唱的艺术表现等。向学生讲解理论时,也要注意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时间的切入点。例如,我们在学习声乐过程中,讲到发声时软腭上抬的问题时,由于我们人体的发声器官看不见也摸不着,通常,学生在没有事先的发声实践情况下,学生会找不到感觉与状态。只有经过训练实践后,教师讲授软腭上抬的状态与感受,让学生了解软腭是处于咽的顶部位置,同时,它又是通向鼻腔的入口,当软腭在提起的位置时,通向鼻腔的通道是关闭的,气息从口腔流出。在学生有了正确的感性认识以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发声时身体各部位的运动状态,以避免重复讲解内容。节约了教学时间,达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声乐集体课可以解决学生声乐训练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首先,声乐集体课对于刚入学的初级学生解决声音训练中的问题非常有利。初学声乐的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良好的歌唱状态。如,歌唱的体态、气息的控制与训练、声音的高位置、喉咙的打开训练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唱法,这些共性的科学的歌唱训练方法,因为其具有共性的特点,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基本适用的。所以,在集体课中,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同时解决。

其次,声乐集体课对于学生在听觉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初学声乐者一般都无法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正确与否。所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听”,是声乐教师的又一个教学重点。在集体课上,能够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全体学生共同演唱、分组的唱、单独的唱、教师科学、准确的范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互听、比较和鉴别,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区分声音的好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功能,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只有掌握了辨别声音好坏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加快学习声乐的步伐,达到提高声乐教学效率这一目的。

3.融入声乐小课及小组课的问题,优化声乐集体课的内部结构

如前所述,声乐集体课是我校幼师本科的教学形式,有较多的教学优势,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味地进行声乐集体课,势必难培养出优秀的歌唱人才,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解决疑难问题,而声乐小课可以做到,可以非常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声乐技巧等问题的指导与解决。所以,我们要在声乐集体大课中融入声乐小组课与声乐小课。

(1)声乐小课在声乐集体课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课堂效率

声乐集体课中需要融入声乐小课。声乐小课也是其他高等师范院校一直使用的声乐教学模式。它对于学生个性演唱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是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学模式。对于我们而言,纯粹地上“一对一”的小课,目前,师资等条件不允许。对于我校学生的声乐教学来说,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声乐基础后,在声乐的集体课中融入小课,教师可以安排出课时,在集体训练后,专门单独辅导一位学生,同时要求其他的学生在教室同时听课。这种在集体大课中融入小课的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人体歌唱器官的生理形体有其各自的特点,喉位有高低,声带也有长短、厚薄之分。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嗓音条件,在集体课中进行教学就一定会呈现出它的局限性。为个别学生上课,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因材施教。主要解决学生的发声技巧以及演唱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通过个体检验才能知晓发声的技巧如何?同时,其他学生旁听个别课时,通过观摩,在教师通过对个体有针对性地指出发声问题,进行讲解并引导时,旁听学生可以取长补短,所谓“旁观者清”。这样,学生的思维角度就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怎样做才能建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增强了对声音的辨析能力,从而确定了歌唱的各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进行学习。所以,发展学生歌唱的个性,就应该从小课来实现。这种集体课与小课相结合的教学,实际就是把声乐理论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型。

(2)声乐小组课在声乐集体课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课堂效率

还要提的就是声乐小组课教学。声乐集体课由于人数过多,全体学生同时发出声音,就像合唱课一样,每个学生的歌唱状态是否正确,教师很难做出分辨。因而,在有限的课堂上,在声乐集体课上要善于利用声乐小组课来进行教学。

声乐小组课可以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分组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经过一段教学与学生的熟悉、了解后,要对学生进行调整与分组,可以将学生按类型分组,如出现气息、真假声结合运用等具有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学生则排在一组,或者进行好坏搭配。前者,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避免了学生训练时问题各不相同,而逐个指导费时费力,阻碍了教学速度的增快,有目的地分组教学比随意性分组练习,更加明确了目标,提高了效率。后者,由于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有的稍好些,有的落后些,把学生进行交叉搭配,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师教学中,会形成“师带生、生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以往上声乐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声乐集体课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要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发挥它的长处,在不改变声乐集体课这一课型的前提下,课内进行调整与优化,融入个别课,结合声乐小组课。另外,还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欣赏、多媒体教学,定期举行观摩、汇报课等等,来充实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率,体现我们幼师自己的鲜明特点,最终达到比过去一直进行单一的“一对几十”的声乐集体大课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王美玉.声韵:谈歌唱技巧与艺术实践[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3]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3.

[4]于敏.高师声乐技能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5).

[5]陈建彬.传媒声乐表演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浙江: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

[6]王岱超,胡郁清.如何提高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西南华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5(04).

[7]于敏.高师声乐技能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05).

[8]王本谦.关于师范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的构想.三明师专学报,1999(1).

[9]何团喜.声乐集体课与“一对一”教学形式之比较.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05).

[10]刘蕊.高师院校声乐集体课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9(05).

(作者单位 嘉兴学院平湖校区)

上一篇:以分层架构为基础的企业总机系统设计及实现研... 下一篇:激发兴趣,从“导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