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三板”市场全国扩容背景下中小企业挂牌发展策略探析

时间:2022-09-30 11:11:43

基于“新三板”市场全国扩容背景下中小企业挂牌发展策略探析

摘要:今年6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多项政策,包括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的决定,开创了“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全新局面。本文首先回顾我国“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重要特征,然后结合当前的市场特点,对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最后基于“新三板”市场全国扩容背景下提出针对中小企业挂牌发展策略的建议。

关键词:全国扩容;“新三板”市场;挂牌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我国“新三板”市场发展历程

三板市场起源于2001年“股权代办转让系统”(以下简称“代办转让系统”),最早承接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退市公司,称为“旧三板”。2006年1月,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试点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转让系统挂牌转让股份,因挂牌企业均为高科技企业,为区别于原代办转让系统内的两网公司及退市企业故称“新三板”。“新三板”市场经历了“中关村试点”、“扩大试点”和“全国扩容”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中关村试点阶段。2006年1月,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试点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转让系统挂牌转让股份。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代表北京市政府与中国证券业协会签订了《合作监管备忘录》,这是我国探索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试点阶段,共有134家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其中7家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

(二)扩大试点阶段。2012年8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试行)》,宣布扩大试点范围至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9月,证监会与四地政府签署扩大试点合作备忘录,标志着 “新三板”市场开始从北京拓展至全国。同年9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具体负责“新三板”市场挂牌交易规则制订、挂牌管理、系统建设、信息披露等工作。在扩大试点阶段,共有约120家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

(三)全国扩容阶段。今年6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多项政策,包括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的决定,开创了“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全新局面。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一方面抓紧完善全国扩容的配套业务规则,一方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开展路演活动,全国扩容进入倒计时阶段。根据业内人士估计,未来三年将有数千家企业选择“新三板”市场挂牌,市值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二、我国“新三板”市场的重要特征

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政府在“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关键阶段起着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制定并把握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步伐。与发达国家场外市场先自发交易、形成规模后再由政府规范发展不同,我国的“新三板”市场从诞生伊始就备受“呵护”,从最初的国务院特批中关村试点,到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再到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新三板”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从无到有,从探索到规范,从试点到全国,“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按照国务院的整体部署进行的。

二是地方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极大提高企业挂牌的热情。在中关村试点阶段,为鼓励园区企业挂牌,中关村科技园区就给予挂牌企业90至140万元的奖励。扩大试点阶段,四地政府对挂牌企业的高额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是推动挂牌企业数量暴增的直接因素。随着全国扩容进入倒计时阶段,为鼓励辖区企业挂牌“新三板”,各地政府各显神通,或提供高额补贴,或给予税收优惠。有形的补贴、实在的税收优惠,覆盖了企业挂牌的成本,极大的提高了企业挂牌的热情。

三、当前的市场特点及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市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当前的市场特点

1.宏观经济弱势运行。宏观经济处于弱势运行状态,短期内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为此国务院经济会议提出了“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长期来看,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新兴产业、淘汰低产高耗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完成产业转移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脉络。

2.“新三板”市场的基础功能尚不完善。首先,“新三板”市场融资功能有限,目前只能采用定向增发方式进行融资,这属于私募股权融资范畴,融资难度较大。第二,核心问题,“新三板”市场尚未建立转板制度,极大地影响优质企业挂牌热情。

(二)挂牌成本分析

1.直接成本:规范成本及券商收费。中小企业公司往往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在改制的过程中常需要完成诸如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内控制度、消除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明确主营业务及盈利模式等多项基础性工作,需要大量规范成本。此外,企业聘请证券公司作为主办券商进行持续督导,也需要付出大约100万人民币的费用。

2.机会成本:短期无法登陆主板市场。综合考虑主板市场IPO企业的排队情况,以及中国证监会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笔者认为短期内转板制度难以推出。挂牌“新三板”市场,短期内无法登陆沪深主板市场上市。

3.未来的成本:公众公司的成本。公众公司定期完成信息披露工作,企业将受到证券公司、媒体、公众的更严格的监督,并不可避免地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三)挂牌收益分析

1.直接收益:政府补贴及税收优惠。伴随“新三板”市场全国扩容配套规定的出台,各地政府都将出台对应的补贴及税收优惠政策,这将是挂牌企业获得的最直接收益。

2.间接收益:增加融资渠道。企业挂牌后,可以通过向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等方式获得融资。截至2012年底,“新三板”市场累计完成定向增发融资60余次,募集资金约25亿元,平均单次募集资金额约为4000万元,部分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3.未来收益: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成为公众公司,需要接受市场监督,要求企业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公司管理、捋顺发展战略、明确盈利模式,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有助于企业开拓全国市场,并获得更多金融机构支持。

四、针对中小企业挂牌发展策略的建议

(一)大部分中小企业应选择挂牌“新三板”市场,少数优质中小企业可选择直接IPO上市。我国现有各类企业约1300万家,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企业共2300余家,全国扩容后“新三板”市场的设计容量约为8万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呈现“金字塔形”构造,塔底是各类企业,塔中是“新三板”市场,塔顶是沪深交易所中小板、创业板及主板市场。这种金字塔形结构,决定了绝大部分公众公司将长期停留“新三板”市场,进入中小板、创业板和主板市场的企业数量是有限的。

企业IPO成本收益主要特点是:投入高、收益高。拟IPO企业一般提前三年开展改制、规范管理等准备工作,IPO申报材料提交中国证监会后,仍需排队等候审核,如遇中国证监会政策收紧,获准上市时间随之递延。整个排队审核过程动辄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且需保证申报企业在排队审核期间业绩稳定提升,其难度可见一斑。因为战线长、投入高,可能对未来经营利润过度透支,对于IPO申报企业而言,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悲壮。企业挂牌“新三板”成本收益主要特点是:投入不高、收益尚可,挂牌流程较为简便,从开展前期改制、规范管理工作,到申报挂牌一般可以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申报挂牌的过程,一般不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新三板”市场转板机制尚不明确,但是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转板机制的建立是市场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市场后,利用获取的便利条件,可以更加专注于生产经营,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逐步获取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的认可与支持。

(二)挂牌企业在获得资本市场监督支持以外,应积极获取政策支持等政府资源。我国“新三板”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有序发展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具体手段。但受限于市场基础制度不够完善,挂牌企业从“新三板”市场获得的支持往往不足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挂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在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招揽全国优质企业落户。越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越是愿意提供诱人的优惠政策,以期在产业转移浪潮中获得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

作为中小企业,应积极把握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挂牌“新三板”市场为重要契机,全力争取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土地资源、金融支持等政策支持,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龙,蒋虹.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0).

[2]胡淑丽.论中国新三板市场的功能、主体定位及制度创新.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3]刘纪鹏,刘志明.发展三板市场必须明确的三个战略.经济参考研究,2010(36).

[4]周鸿杰.中小高新企业融资体系的完善--基于新三板的分析.财务与金融,2012(6).

[5]崔博.新三板换挡各方未雨绸缪抢先机.经济,2013(5).

作者简介:虞光宇(1985-),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从事金融投资与证券实务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基于中介本体模型的语义冲突解决方案 下一篇: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现状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