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阅读时,教师岂能缺席

时间:2022-09-30 10:39:10

学生阅读时,教师岂能缺席

期中考试后一名学生告诉我:上高中以来的半学期,她读的书比初中三年都多。初中三年,学校的图书馆她只去过一次。她是个好学生,可我真替她惋惜,三年美好的时光啊,记忆力最佳的黄金岁月就这样交给了做题。

我想很多学生都是如此。因此在开学之初,备课组就给这些高一学生布置阅读《边城》《老人与海》《呐喊》等名著和《读本》的任务,要求每周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一篇篇看学生的读书笔记很费事,有的教师工作太忙就写个“阅”,好的就批个“优”。而我挺喜欢批阅学生们的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学生、教师和经典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因此我改得很慢,常常要花上三四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改完一个班。我一边改一边还要做些记录,之后也会花上半节课的时间讲评。基本上在每篇读书笔记的后面我都会写上一两句批语;我知道学生们是很在乎这样的批语的。他们的阅读感悟也许并不成熟,但常有三五句思想的火花闪耀其中。我曾写下这样的批语:“一个好的结尾不一定是大团圆的,好的结尾是要让人有所思的、有所感的。沈从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理解会更深刻。喜欢你的勤于思考。多读书吧,让你的思想更飞扬,让你的语言更流畅!”显而易见,这样的对话与交流很有成效,以后这个学生的读书笔记常能写完练习本的两页纸。“鼓励”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是让学生坚持阅读的关键之一。

可是还是有些学生不认真,稀松的几行字,完全是在应付!他们原先就没有阅读的习惯,也找不到阅读的乐趣,读书笔记对他们而言就是应付语文教师的一项作业。在这种状况下,我给学生们读了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朱崧琪的文章《阅读是给自己的储蓄》(《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06年5—6月)。我想借这篇文章告诉学生阅读的本真: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这是它最直接的意义;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它不会使你的语文成绩一下子变得漂亮起来,但只要坚持,最终会有所回报;而且阅读回报我们的不仅仅是语文考卷上的分数,阅读会让你学会思考,了解世界,理解生活。

那篇文章让不少学生有所触动。然而这只是第一步,要让学生坚持、让他们体会到乐趣,这更重要。因此我坚定地认为: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必须阅读。只有言传身教,主动参与、积极指导,学生的阅读才会持续,才能有效。

在让学生按照“摘抄”加“感悟”的形式读了两周《边城》后,我告诉学生不必总是拘泥于这种形式,可以选择某一个方面写体会。在有些学生还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下,我提供了几个选题:写写《边城》中最打动你的情节,最喜欢的人物,最美丽的图画;还可以写《边城》中的节日,《边城》中的水,《边城》中的乡土人情,《边城》中的文化隐喻;或者就谈谈《边城》的结尾、《边城》的语言。总之,引导他们选取一个突破口进行文本细读。

后来又让学生读《论语》,我想到把阅读和演讲结合起来。我先让学生准备一本自己喜欢的本子用来抄写《论语》,并且给这个本子起一个名字,再用三五句话写写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学生们起的名字五花八门,有的挺有点意思。比如有个学生给本子起名为“论语小赏”,理由说得很好。他说:“所谓‘论语小赏’,当然就是对《论语》的赏析。之所以用‘小赏’,是因为‘小’能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不会给人带来太多的压力。我并不把阅读《论语》当作一个作业、一个负担,而是当作闲暇时的一杯咖啡,放松心情的同时,又能让你回味无穷。”很喜欢这份非功利的阅读经典的态度。后来又与学生一起交流了他们的本子名,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经典的意义。

我布置他们每天抄写三则,第二天的语文课则按学号由一名学生选择其中一则进行演讲。演讲时可以解释这则《论语》的意思或者提出疑问,或者结合现实谈体会,然后由他的同座点评。《论语》微言大义,同一则内容不同的人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在学生讲完后我会做点补充,或者和学生一起探讨。因此,和学生一样我每天都要去读《论语》。例如讲到《论语·为政》的第19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一则谈的是为政者的公正。这时我补充了南怀瑾先生提到的一个历史记载:“武则天问武三思:朝中谁是忠臣?武三思回答说:跟我好的都是忠臣。武则天说:你这是什么话?武三思回答说:我不认识的,怎么知道好不好?”南怀瑾先生最后感叹说最平淡的道理却是最难做到的。这段话很有意思,学生们听得也很入神。这样的补充无非是想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希望他们在阅读时也能由此及彼深入思考。后来一名学生讲《论语》时也说了一个典故。这样阅读就越来越深入,教师、学生互相启发。

阅读需要悟性!提高起来也真慢!有段时间我非常浮躁。辛辛苦苦地批改读书笔记、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考试起来却不理想。正如有学生所说,阅读并未使语文分数增加多少,倒不如把时间花在做题上来得实际。还有些学生基础真的很差,读错音、写错字是常见现象,哪怕你强调过,可他就是不入脑!对于这样的学生花些时间“死揪”他们识记背诵,也许分数还能高些。我心里很矛盾,虽然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基础要抓,阅读也不能放松!阅读是个积累的过程,坚持阅读足以让学生获益终身!可是在一个盯着分数的环境下,内心的从容淡定几乎要消失殆尽。

前些日子,原先学校语文组的一位老先生去世了。他的一位学生这样评价他说:“50年前我是他的学生,他课上课下的举动现在还在我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他是一位学问型教师,而不是现在流行的考试型教师。跟前者学习受益一生,而跟后者学习只受益一时。现在的教育形势,当一名学问型教师实在太难,学问型和考试型融合更是难上加难。”

而我也想起老先生史老师的一些事情。我清楚地记得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再去看。还记得他谈到韩愈的《师说》,以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谈《师说》的背景,他一字一句地背着“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最后神情凝重地感叹道:“韩愈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很多年前我在路上遇见他,那时他已退休,却仍激动地向我推荐《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恰巧那时我正在读那本书,却不大看得懂其中的诗词更没有耐心读下去,往往一扫而过,而他却直夸那些诗词写得好。

现在想起来,倍感惭愧!在他面前,我是多么浅薄!在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下,学问型的老师是越来越少了。可是如果大家都去做应试型的教师,那么教育还有希望吗?

行文至此,想起一个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男生的读书笔记中的一段,大意是:期中考试由于理科的大崩溃,他周末两天在家恶补,似乎卓有成效,满脑子都是加速度、函数图像、摩尔等,搅得他心神不宁;又想到还要背英语,几乎要背过气去。于是决定先写读书笔记,并且打开了音乐。当听着音乐看完《我与地坛》第三部分关于四季的排比后,他突然觉得听音乐是对它的不敬,这样的文章应该静下心来读,于是赶紧关上了音乐。他说,关掉电源的瞬间,他的烦躁也随之停止……这就是阅读的美妙与魅力!

坚持阅读,享受阅读。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我们的阅读之路还很长很长呢。

上一篇:你一定要读木心 下一篇:“弯弯绕”的出题与“认真领会上级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