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之探究

时间:2022-09-30 09:01:13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之探究

摘要:本文从“企业对计算机教学的需求、计算机教学对企业的适应性、计算机教学与企业的相互渗透性”三个层面,论述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有很好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意义。

关键词:教学研究校企合作计算机教学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为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业岗位的展示、企业文化的渗透,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带来了丰富的“企业元素”和“职业元素”,从而扩展了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视野,提升了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层次。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去服务企业的。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不能脱离企业工种岗位的实际需求,而应当尽早地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有机地融合起来。

一、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对计算机教学的需求

计算机已经广泛运用于企业的办公、生产各项事务中,企业需要大量的能够系统地掌握并熟练地操控计算机技能的人才资源,短期培训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必须认同该企业文化、必须熟悉该企业计算机软件。这就需要企业积极地参与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为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OFFICE)》课程正是适应了企业的这一需求。

1.基础工具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教学是以行为理论及行为规范为基础的,其应用内容定位在:帮助学习者将规范的行为准则与软件中相应的功能进行有机结合,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工作手段的普通办公人员。它区别于研究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系统管理、程序开发等为主的专业知识。所以,它培养的对象是各行各业计算机使用者。运用OFFICE这一“工具”处理企业中的办公事务。例如,运用WORD、EXCEL、POWERPONT等应用软件来处理日常工作是最为常见不过。企业对办公自动化人才的需求,必将要求计算机应用学科的教学为它们服务,要求在教学中结合企业的文化需求和技能需求,不管是系统(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维护还是文字处理系统(WORD2003)或是其他方面的知识运用,企业要求将来为他们服务的学生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完全做好办公自动化这一基础性的事务,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完成最基本的需求。

2.实用功能的需求

企业需要的不是光有知识而不擅长运用的学生,而是能快速到位地运用计算机知识的有能力的劳动者。计算机应用基础(OFFICE2000)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用软件功能,但将这些软件运用于企业当中,则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提出了为企业服务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上、校园内,他们必须走进企业文化,将规范的行为准则与软件中相应的功能进行有机结合。以WORD为例,文档的编辑排版是主要内容,但学习了排版之后,学生到企业是否就能很好地从事工作了呢?他们可能不知道本企业的实际应用性文档的排版规范,以致他们一开始不知道工作从何下手,这就违背了校企结合的初衷。只有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教学对企业的适应性

根据企业的需求,计算机教学应当作出适应性调整,应当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功能,与相关行业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职业化工作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学习与相关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将不同类型的问题放在不同的解决过程中,通过寻找规律,引发学生的自学兴趣与主动性。只要遵循这些规律,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得到解决。

1.通过企业案例教学,将软件功能融入应用目标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中,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计算机的工具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常常需要针对具体专业设计具体的案例,把各行业中经常使用的软件与计算机应用的内容结合起来。比如:文秘专业侧重于WORD教学案例;会计专业侧重于EXCEL;工美专业的则应熟练应用图文混排和画图工具的使用。在功能与应用目标的结合方面,重点研究了相关软件与行业规范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功能技巧与应用需求之间的关系,甚至还研究了软件功能的开发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教学主体对象,明确了对象需求与教学目标,同时也确定了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将人们日常工作的规范融入到应用软件的功能之中,再配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剖析,在因果与逻辑关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2.通过企业案例教学,将企业需求与课时结构相结合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课时针对各个内容的多少进行适当的安排。这是一种传统的安排形式,但对于现今的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计算机教学,这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们在学结构的前提下,调整了大纲所安排的教学课时。例如:会计专业,我们把企业中的“报表管理”作为我们的案例教学,通过EXCEL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统计,充分利用EXCEL的功能,结合日常生活中小到家庭水电费的统计,大到协助企业中的财务数据的管理,为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我们把EXCEL的课时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加了这一部分的课时,从企业中选取了典型的案例进行加强和巩固这一内容,适当删减其他一些只需要掌握基本操作的内容的课时安排,这样就能更好的完成对会计人员的技能培养,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人才。其他的专业也各取所需,做出适当的调整,目的是能够在将来为各自企业快速提供有用之才。这样,教与学就可以在一种有序的环境下展开,时间也相应得到了有效控制,可以大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亦不会漂泊于迷茫的学习长河之中。

3.通过企业案例教学,将应用技巧与理论规范相结合

理论与应用相贯通是我们设置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职业中学的学生为的就是学得一技之长,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想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在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达到快速完美的目的。而对于功能的使用其实并非是他们关心的主要方面(有些学生玩功能甚至比教师还强)。以酒店的“客户管理”项目为例,在这一事务中,必须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对软件进行适时的维护,同时还必须掌握WORD文字编辑的能力和EXCEL数据分析和统计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管理”,只有在认识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才能很好地运用操作技能,做好“客户管理”这一

案例。

我们认为,只有将管理活动的理论概念描述清楚,再加上实际应用案例的剖析过程,才有可能真正使学生受益。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混沌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并逐渐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三、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教学与企业的相互渗透性

1.企业文化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校企业合作的背景下,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人才,因此,企业文化在这里必须也能恰如其分地起到引导作用。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分析企业提供的典型案例,既能学习技能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企业的氛围,明确企业的行为规范,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走向职场化的学习模式,任何专业所面向的职业选择,都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这是当代职业的基本需求。所以,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功能使用,而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各企业的文化和行为规范,譬如:现在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应用软件,它们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不高,更多的是应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如果有企业(或行业)文化的引领,他们一定能很好地运用这个软件来为企业服务。

2.计算机教学对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

通过个案的分析,学生在认同原有企业文化的同时,对企业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认知,这样不仅提升自己对企业的认识,也在学习的过程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普遍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能力发展的状况。有的企业不乏专业能力强的员工,但他们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无法自觉地使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对一些具体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不善于甚至无法运用EXCEL进行分析统计等操作;有巧妙的构思,但无法运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有传授能力却无法使用POWERPOINT进行生动明了的演示文稿的制作而需要专门的操作员来协助工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提供了这些工具的使用,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把企业文化和技能应用有力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复合型的员工。这样不仅使企业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方式,还能全面提升员工的素质,达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校企合作让中职计算机教学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把诸多的“企业元素”融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有计划地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专业技能、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组织纪律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以培养,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较好地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职业中学)

上一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课改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设置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