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

时间:2022-09-30 08:15:48

浅谈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

摘要根据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新时期高校英语教育方法和思路,并致力于在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上寻找新的思路和突破。

关键词高校 英语教学 研究性教育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20-02

自 1985 年国家教委颁布《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就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在人才交流与贸易往来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自 2003 年大学英语改革以来,各大高校深入思考和探究了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致力于在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上寻找新的思路和突破。

一、创新教学模式和更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都显得单一,大多是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欠佳,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成为高校英语教师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也许是最好的途径,将实践引入教学形成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流派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在传统语言学基础上形成了语法翻译法。而结构主义语言学作是句型替换教学法的主要依据。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有的优势,并配备相应教材进行教学。教材类型和教学目的决定了英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进行专门英语教育时,应首先从结构主义理论来讲授其表层结构,再从专业词汇的角度去探索句子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训,其中包括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服务不同的专业领域,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之目的。

二、提倡教育教育的人文性,避免强调英语的工具性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不管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都追求学以致用,最终达到满足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学的实用性和功用性。这一点在对大学生学习需求和动机的调查中得以验证,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英语的工具性,相当部分的同学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方式获得各种证书,以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这似乎过于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了,因为外语学习不单单是掌握一种语言文字符号,更是应该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有利于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其人文修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当代社会的先进思想大多发源于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的功能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主体意识、文化素养和情感。而高校英语教学应该从认识西方文化层次帮助学习者,使其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积累经验和总结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正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的精髓。另外,中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在以后工作中使用英语比例是相当少的。如果只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对于那些学习了英语但在以后工作中并不使用英语的人来讲,其意义就非常有限。如果提倡英语教育的人文性,避免强调其工具性,那英语学习的意义就超越了原有的“实用性”。

三、应用多媒体网络辅助英语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在于它充分整合多种媒体,特别是视频、数字音频, 将课程设计为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人机交互性强的课程体系。整体课程内容训练听说能力为主, 写作与阅读为辅, 同时还拥有学习策略指导以及中西方文化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选学课程中相应的内容, 对自己相对薄弱环节如口语表达、发音等则可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课件进行语言技能培训。再进入课堂训练培养学生语言技能阶段, 让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进行当面的听说、写作等技能的互动训练以小组讨论活动。最后进入交际技能培养, 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一些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语言活动项目, 就某一主题活动进行实地采访交流或对社会热点问题问卷调查等, 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读写能力。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具体实施为以互联网为大环境, 大学英语教学平台作为支撑,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网络化。在基于互联网和校园网相融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下, 学生根据教师的辅导,结合自己的水平和学习风格, 通过校园网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中的“教学系统”、“资源库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客体, 处于教学环节的中心位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方式为人机互动、人人互动, 如学生与教师间的、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四、注重能力的培养,兼顾知识的教学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主要还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整个外语教学的重点集中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讲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过于强调“教学生”。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学习过程,尝试使用学习策略,培育自主学习能力,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在教师的操控下进行机械的运转。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机械式思维,以重复、模仿、记忆为主。目前外语教学理论所倡导的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更加强调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之一,使高等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成为在教师辅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使学生具备自主的学习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创新学习、提高其能力。英语专业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起点,只强调知识的灌输和积累,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将难以在适应社会的发展。

五、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构建研究性教育

教育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教育有以下特征:首先是自主性,学生通过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是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与兴趣爱好选择研究内容,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提供需要,不强调使用统一的课程内容。第三是过程性,整个课程强调实施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第四是研究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五是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整个研究性教学分实践分三阶段:第一:引导阶段的研究性教学实践,由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第二:经过准备阶段的任务分配后,学生们就进入到收集科学事实的阶段,由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收集相关课题信息,教师在这阶段起到指导性作用;第三:交流评价阶段是学生研究才能的充分展示。有以下环节:以口头材料或书面报告表达成果;以研讨、报告、辩论等形式展示交流成果;对整个研究过程与方法和成果及其研究态度作评价;第四:对研究性学习获得的理性认识和操作体验进行点评,整个环节以老师点评和学生互评的形式进行。因为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学生通过互评、老师点评和自评进一步强化其学习自主性,从而完善学生研究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改善其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

[2]王才仁. 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外语界,2009.

[3]陈宁.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法”.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教育探索,2003(7).

上一篇:音韵学之我见 下一篇:开展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