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认识误区

时间:2022-09-30 06:53:5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认识误区

摘 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认识,目前学界存在三个误区。首先,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历史实际做出的理性选择,决非是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但主流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决没有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最后,追溯思想的渊源主要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寻找,思想决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而不是所谓的传统文化,这是当前文化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13-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不仅是它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是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一种文化现象并把它与中国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研究是近几年理论研究中开拓的新课题。然而许多人认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同化,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等等,仍把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理解为所谓的传统文化。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必须要对这些认识作进一步梳理。

一、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并非传统的选择

(一)并非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期内相当流行的观点。这一观点有如下两点认识:其一,马克思主义是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相一致的;其二,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的思想土壤。依此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人迅速接受,不在于其他的什么理由,就在于它与中国文化的内在结构相似,传统这种无意识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实完全是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根本上是不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中国文化中所不具有的,当它作为一种思想武器来改造中国社会时,更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马克思主义比中国文化处于更高级的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用三个方面可以涵盖的。

(二)马克思主义虽是普遍真理,但接受它需要文化自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认识的结晶,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有认同,西方文化对它也有认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对于五四时期接受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来说,接受主体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既然接受主体都不存在,所谓“文化相同”当然也就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就五四时期的中国人来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不是传统这种无意识的力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是中国人经过比较以后做出的理性选择。五四时期社会主义的流派很多,尤其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为大。但这些思潮都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和比较鉴别以后许多人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个理性的过程体现了主体的文化自觉,人们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去迎接马克思主义并接受它的。当主体意识觉醒以后,文化接受的主体就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机制,即选择那些在时代性上高于本民族的文化,使中国迅速由低势位文化向高势位文化趋同,赶上时代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相结合,并非被中国文化所同化

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七十多年的实践中事实上存在着中国化的过程。但这个课题的提出,主要归功于这几年来理论战线上的活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被中国革命的建设和实践证明是对的。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精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目前学界有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这种观点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归结为“旧文化体制”,传统文化在当代形成了所谓“封建主义文化背景”,一切事物,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一旦进入这个文化背景就要受到歪曲而变形,成为封建主义的变种,也就是说中国化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还原成中国传统文化。显然,这种认识过高地估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就文化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它同中国文化相融合的问题,是将马克思主义用中国人自己的逻辑习惯进行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使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实践。从形式上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带上鲜明活泼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大众所喜闻乐见。把这个过程部分意义上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也是可以的。把马克思主义由西方文字翻译成中国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化过程,把西方文字转变成汉语,必需要借助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和判断。

(二)中国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形成

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阶级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3]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应该吸收中国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来充实自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中总结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中国文化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诸多方面有着充足的营养可供吸收的,并且要由无意识的转变为能动的。对于一个有深厚文化土壤的中华民族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必然会留下一些中国文化的痕迹。但这个估计要适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实体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决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点建立起来的,使中国传统学术完成了历史性的飞跃,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改造提高,为传统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传统获得了新的生机。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封建糟粕作为一种传统的惰性力量对马克思主义也会施加影响。但要认清谁主谁次,决不能借反封建之名来反对马克思主义。

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近几年来发表了大量的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思想的论著,这些研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思维值得充分的估量。但是,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在孔子、孙中山以及儒家经典中去寻找的思想渊源,认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体现。有的学者从湖湘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是王船山、魏源、谭嗣同等思想发展的直接后果。这些研究错误的把思想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一)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

研究思想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是利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且形成了一套涵盖各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1938年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讲得非常明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思想主要来自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非来自中国传统哲学。“由于中国社会进化的落后,中国今日发展着的辩证法唯物论思潮不是从继承和改造自己哲学的遗产而来的,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而来的。”[4]一生非常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他多次开出经典作家著作的书目,要全党学习。

(二)思想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

也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1]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实际的一个方面,思想的形成当然不能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长河中割裂开来。探讨思想的源流,应该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最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但有一点不可忽视,思想虽然也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决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而是升华。它是利用中国文化中的素材去丰富马克思主义,引申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整理中国文化。一生特别强调要有选择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1960年12月,他在对两个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作了很充分的表述:“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5]。逢先知根据他长期在身边工作的经历回忆阅读中国古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阅读中国古书的内容。他也号召中国理论界一起用马克思主义来整理中国文化。1940年范文澜在延安作了一篇《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的讲演,给予极高的评价,称:“用马克思主义清算经学这是头一次”[6]。

(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理论

如何理解思想的这种“结合”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有机的,是马克思主义体系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本质上说来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思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相当深厚的大国搞革命和建设,有许多具体的情况需要考虑,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回答。正如刘少奇所说,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并赋有可操作性。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某些已经过时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这就是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赋有中国气派,而决非因为考虑到中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有丝毫降格。

四、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中国的当代文化的特征,并非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复合体,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各自具有独立的文化特征。自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中国来无疑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文化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特征。目前,海内外的学者还有一种倾向,认为自五四开始切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造成了长时期来文化传统的“断裂”或者叫做“中国意识的危机”,这实际上是抱着十分惋惜的态度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的确立,这不是“切断”,更不是“危机”,而是中国文化的飞跃与升华。就文化发展的阶段来看,马克思主义文化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确立,使中国迅速地赶上世界历史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是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方向

在当代中国,中国文化是不能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特征和代表的,也不能沿着“儒道互补”的路数走下去。近代以前,中国文化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尽管受到过几次西域、印度文化的冲击,但它们迅速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这一点无须证明。当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以后,中国文化面临的不是单一的传统文化,而是面临着以封建主义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这样一个二维结构,但是,在这个结构中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以后,一种新的文化格局异军突起,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就不是两维格局,而是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这样一个更为复杂的三维格局,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并逐步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现实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可观形态,从文化包含的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来看,当代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如果再作全面的描述,当代中国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文化。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体性,中国不仅要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要使中国文化更具活力,不仅西化行不通,希望儒学第三期复兴一样也是行不通的。中国唯一的出路在于坚持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生产力;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个开放的体系,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优秀的东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708.

[2] 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8.

[4]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2章[J].抗日军政大学,1938,(1).

[5] 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6] 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3.[责任编辑 王玉妹]

上一篇:浅谈医院医保管理——医保办在管理中的作用 下一篇:论人民法院对行政立法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