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30 06:28:20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研究

一、产业结构变化面临能源供给约束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对能源需求的大量增加

从能源消费总量看,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开始摆脱负增长,之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1999―2004年,能源消费总量一直都超过了能源生产量,能源供应都出现了缺口。从增长率来看,2002年能源消费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2004年能源消费增长率开始超过能源生产率,快了2.24个百分点。

从能源消费内部结构看,工业部门是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重化工业消费能源的比重逐步提高,2003年重化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80398.58万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其中,1990―2003年,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的能源消费量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上升6.4%、9.5%和0.5%,化工、造纸的能耗比重则分别下降2.4%和0.8%,以上几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66.9%上升到2003年的79.7%,重化工业特征在能源消费方面表现非常明显。

(二)在我国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时,单位能源消耗偏高,产出效率偏低,能源效率损失比较大,更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

从纵向比较看,虽然产业结构变化是朝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是从目前整体来看,我国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决定了能源消耗强度还比较高。2002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出现反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2002年、2003年、2004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21、1.42和1.39,远高于2000年、2001年的0.02和0.48。与世界其他各国横向比较,我国的能源产出效率也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1年我国单位产出耗能比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高出2倍以上;比新兴发达国家如韩国、巴西等高出近60%;比人均GDP与我国相当的国家单位产出能耗也要高。

(三)在能源需求急剧增加和能源效率损失较大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不仅面临着能源供给的“流量约束”,还面临着“存量约束”的威胁,而且目前从“流量约束”向“存量约束”的趋势正在加快

在经济学的视野里,能源约束所导致的稀缺能源最优配置问题无处不在,但在绝大多数场合中,能源约束是以“流量约束”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主要特征是能源受到技术经济条件的制约,无法全面地由潜在能源向现实能源转化,主要表现在一定时期内能源的供给满足不了能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担心的是能源获取的速度,而不是能源存不存在。相应地,当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存量接近枯竭的时候,能源约束就转化成另一种约束形式――“存量约束”,于是,就不得不开始考虑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问题。相比而言,能源的流量约束要温和得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制度改进等手段使能源约束逐渐弱化,而能源的存量约束要严厉得多,经济发展通常要受到比较大的制约。

近几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能源流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以说,我国的能源约束已经从流量约束状态向存量约束状态逼近。

目前,我国的能源约束问题既有流量约束,也有存量约束,但总体说来,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我国的能源约束问题将越来越绝对化,存量约束将成为问题的主要方面,这是对我国现阶段能源约束问题的基本判断,也是进行产业变化的现实出发点。

二、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内部结构的协整性分析

(一)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与能源消费总量,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即具有长期共同趋势。说明我国工业化阶段对能源消费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而目前以重化工业为主拉动工业增长,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需求弹性明显增高的重要因素。

(二)高速的经济增长,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促使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价格全面上扬,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三)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省能源。

(四)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在经济和能源安全供应方面远没有大量利用石油而抛弃煤炭的客观条件,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近期难以改变。

三、未来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供给、消费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从长远和宏观上考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最大的能源节约,除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外,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

1.从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看,我国不能跨越能源消耗量大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结合能源等条件的约束,我国应摈弃先行国家在此阶段的消耗大、污染大的发展老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必须树立新的产业结构变化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必须将技术进步贯穿于产业结构变化当中去,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3.进行产业结构变化必须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避免低水平简单重复建设,特别是要运用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能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改变人为压低能源价格、造成严重浪费和低效的现象。

(二)采取多种配套措施,舒缓目前能源供给“流量约束”,提高因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能源需求的保障程度,促进两者协调发展

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多样化和清洁化。

2.开拓利用国际能源市场,建立规模化、多元化的海外能源供应体系,构建能源全球化战略框架。

3.采用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不合理的能源消费。

4.推进能源产业和能源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深化能源的价税改革,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化机制来解决能源的效率损失和体现能源的市场价值。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

上一篇:科学发展 创新调整 推动济宁市工业经济再上新... 下一篇:农地流转制度改革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