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创新调整 推动济宁市工业经济再上新水平

时间:2022-10-10 10:07:37

科学发展 创新调整 推动济宁市工业经济再上新水平

2005年,济宁市经贸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真抓实干,创新发展,全市工业流通经济保持了强劲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42.5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销售收入1403.3亿元,增长35.6%,利税204.7亿元,增长41%,利润126.3亿元,增长46.7%;完成技改投资160.2亿元,增长33.3%;工业增加值拉动GDP增长15.3个百分点,工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为75.3%,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低于工业产值增长速度25.7个百分点;利税过1000万元企业发展到184户,其中工业企业149户,比上年分别新增39户、20户,过亿元工业企业35户,新增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610户,新增532户。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创新、调整、提高、发展成为经贸工作的主旋律。全市经贸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创新发展,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打造经济强市,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循环经济为重点,以壮大“三个一批”为总抓手,以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手段,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主要发展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均增长20%,力争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0%,力争3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5.4%;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降低8%,达到1.22吨标准煤。

为实现以上目标,今年的经贸工作要着力抓好以下方面: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优化支柱产业。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坚持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紧紧跟踪现代工业发展趋势,围绕建设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煤化工、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产业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继续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带动战略,使其尽快成为优强产业,形成现代化工业产业新格局。

二、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自主创新意识,特别是要强化企业法人代表的技术创新意识,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新成果转化率、专利申报量等作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引导企业把原始创新、模仿创新、联合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要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各类企业特别是利税过1000万元骨干企业要建立完善研发机构。要完善和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结合贯彻国家、省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研究制定济宁市“十一五”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意见,努力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三、继续实施企业梯次发展战略,壮大骨干企业群体。在认真落实创百亿企业规划的同时,对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项目)从产能潜力、规划重点项目、市场定位目标、行业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一三五七十”(销售收入过10亿元、30亿元、50亿元、70亿元、100亿元企业),实施“企业进位升级”工程,真正把骨干企业梯次发展战略落实到每个企业。

四、扎实开展“五节一循环”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认真落实《济宁市工业系统资源节约“6125工程”实施方案》,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循环经济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严格执行节能降耗管理制度和定额标准,对百家重点用能、百家重点用水企业实施跟踪调度和监测,以推进节能降耗为目标,抓好电力、建材、化工、造纸、医药等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和采用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煤炭、电力、化工、造纸、建材、生物技术等行业和企业、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要抓出3―5个样板,加以宣传推广。

五、加快企业机制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现代管理水平。以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引导和推动资产优、效益好、潜力大的大企业与世界500强进行战略合作,着力做好山推、兖矿等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实现企业资本、技术、管理、机制与国际的接轨,使其更快的提高国际竞争水平。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集团母子公司关系,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今年市经贸委要会同国资、劳动、国土等有关部门对市属已改制的企业进行一次认真的“回头看”,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其限期整改,确保公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受侵害,企业运行机制健康有序。要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通过科学管理、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宣传推介等多种渠道,加大名牌产品和品牌企业的培植,力争再有1―2户企业获得“中国名牌”,8―10个产品获得“山东名牌”称号,真正发挥“名牌兴企、品牌兴市”的促进带动作用。

六、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我市生物技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聚集的优势和煤电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巩固提高现有山推与日本小松、兖矿济矿与中国重汽、鲁抗与日本明治、菱花与日本味之素、雪花与台湾味丹、太阳纸业与美国国际、银河与意大利倍耐力等合作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合作领域,努力在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配件、煤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转变。企业要切实加强市场研究,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强化市场部、营销网络、营销队伍三大工程建设,创新营销方式,进一步提高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组织企业参加山东名牌产品万里行西南线活动、第十七届哈尔滨经贸洽谈会和十五届上海消费品交易会等大型展销促销活动,进一步扩大省外市场份额。

七、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大市场秩序整治力度。继续围绕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快流通现代化建设。连锁经营要加快由城市中心商务区向社区、由城市向乡镇和农村、由商业领域向其它及新兴服务业领域的延伸,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体系,重点抓好“万村千乡”工程试点和“社区商业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今年商业连锁店铺发展到2300个,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经营额增长35%。认真实施《济宁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2005―2007)三年规划》,紧紧抓住关系广大人民切实利益、社会危害严重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好重点专项整治,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加快“诚信济宁”建设。

八、增强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精心组织好经济运行工作。按照转变职能、优化环境、搞好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经贸工作水平。要加强运行调控,保障运行质量,注重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预测,定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导向信息,及时传递生产要素市场变化情况。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县市区经济运行动态的监控,强化企业新增能力投产达产、扭亏增盈、资金占用的分析督导,要努力克服“瓶颈”制约,强化生产要素的协调衔接。继续推进银企合作,抓好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和银企合作促进会议签约项目资金的落实;继续搞好煤电运工作,确保重点企业和电力、供热企业的煤炭供应;继续做好电力资源的平衡,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继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煤矿、化工、易燃易爆、危化品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开创“十一五”工业流通经济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山东省济宁市经贸委主任)

上一篇: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下一篇: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供给、消费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