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里,该有恐怖故事吗?

时间:2022-09-30 06:16:20

孩子的世界里,该有恐怖故事吗?

人们愿意用“像童话一样美好”来形容孩子的世界,其实,就算是真正的童话世界一样有恐怖情节,无论是《小红帽》中大灰狼的血盆大口,还是《白雪公主》里王后手中的毒苹果,没人能否认它们的恐怖程度。可是,孩子为什么会欣然接受这些可怕的片段呢?原因在于制造恐怖的元凶――大灰狼和王后,最后都得到了惩罚。故事发展因恐怖而一波三折,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地。所以,孩子对一般的恐怖片段能够接受并且很感兴趣。

但是,有些故事以恐怖为主调,孩子的紧张心情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和缓解,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就产生了害怕的情绪。

有人认为,恐怖故事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这个看法是片面的。长期读恐怖故事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意象怪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关注,甚至将现实与幻想混在一起,经常疑神疑鬼、担心害怕,也有的孩子热衷于模仿恐怖人物的攻击性,这些都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而适度的恐怖片段则是必要、有益的,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话色彩,为孩子带来愉悦和幻想。

讲恐怖故事的5个安全提示

1 “吓人”却“吓不坏人”

给孩子选择恐怖故事的基本原则是吓人却吓不坏人,就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一番惊心动魄的旅程以后能够安全着陆。即便如此,每个孩子对恐怖的心理承受底线仍然是不一样的,所以家长要把握好这个度。适合孩子的恐怖故事,应该具备一个基本特点:故事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

2 “真”与“假”要分清

故事中的恐怖事物有两大类,一类是世界上完全没有的,例如妖魔、鬼怪、精灵、巫师、僵尸、骷髅、怪兽等等:另一类世上虽然有,但它的恐怖性是人们想象和编造出的,例如会伸出手臂抱人的大树、一打开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门、人钻进去就会神秘消失的黑洞等等,对这类事物孩子最容易当真。孩子本来就具有“泛灵性”的思维特点,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像人一样会说话、走路和思维,所以他们容易把虚构的恐怖当作真实的事物。

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简短的提示或讨论,就能帮助他在虚拟与真实之间灵活转换。例如“大树”,家长跟孩子讨论:

“大树在故事里我们可以让它怎么样?(让孩子边想边说)……对,我们可以让它什么都能做!”

“在科学书籍里,大树是什么样的?(让孩子边想边说,或者念一段科普文字)……对,有些事情它能做,有些事情它不能做。”

这样的思考能提高孩子的认识水平与辨别能力。

3 扮演故事要适度

较之以前,现在的儿童故事和动画片里有更多的恐怖元素:人物形象怪异,施魔法、施暴力、厮杀和决斗场景比较多,道具和武器的法术层出不穷。商家还费尽心机,把故事人物和武器做成玩具,流行于孩子们中间。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模仿恐怖人物。

可是,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只是在随便玩玩而已,应该对孩子进行指导。如果孩子要玩恐怖故事,他可以自己玩,但不能侵犯别人,否则取消他的游戏权利;如果他想跟别人一起玩,要事先征求别人的意见,别人不愿意就不能强求,学会尊重别人。

4 不要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

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听话,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而故意讲恐怖故事,或者拿恐怖情景吓唬孩子,例如黑夜、大衣柜或空旷的地方。否则,可能造成孩子因此害怕黑夜,害怕大的声响,不敢单独睡觉,不敢一个人呆在房间,严重的会产生睡眠不宁、夜惊或哭闹,影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5 “病态恐惧”应及时矫治

如果故事中的恐怖刺激过于频繁和强烈,孩子就可能感到恐惧。一般的恐惧会随着孩子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发展而自然消失,而特殊的恐惧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具有病态性质。

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还是病态?父母可以根据下列问题测定:(1)孩子的恐惧是否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相关的其他因素不会引起他的恐惧(比如。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见到狗才不安。毛绒狗玩具不会引起他的惧怕)?②离开了受惊物或现象后,孩子的惧怕反应是否随之消失?③在看图片、电视或一般的谈话中,如果孩子看到或听到他所惧怕的事物或现象.他是否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④经历了恐惧以后。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响?

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是“否”。有的孩子甚至伴随明显的症状如心律过快、头晕眼花、恶心和大小便失禁等。父母务必带孩子到儿童医院进行咨询或就诊。

上一篇:抓紧爱我 第10期 下一篇:范蠡失去西施后怎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