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经验有效引入新课

时间:2022-09-30 06:10:23

关注学生经验有效引入新课

[摘要]课堂引入如同歌曲“定调”,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他们带入课堂意境中来,是每位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新课引入应以关注“学生经验成长”为目标和宗旨,通过“寓教于乐、联系生活、承上启下”等有效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唤起学生思维,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引入学生经验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40

课堂引入是教师在授课之前的“引言”,目的是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内,运用某种手段或方法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将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以及学到何种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课堂引入并无固定的方式或手段,所谓“教无定法,只求得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看似精心设计但实际上并不合理的n堂引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无法对学生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对后续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引入时,要密切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既有经验,让学生的既有经验成为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经验的初中物理课堂引入,是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经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物理知识探究的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好的课堂引入能够唤起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课堂引入时,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与本课内容有关,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有准备地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从而保证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下面就列举几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较为有效的课堂引入方式,与大家交流。

一、游戏引入,让儿时乐趣成为课堂起点

“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孩子天生对“玩”充满了兴趣,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不妨设计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小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描述活动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并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速度》(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下同)一节引入时,我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两辆回力小汽车,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哪辆汽车跑得更快,虽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游戏有点“幼稚”,但学生们还是玩得很“认真”,有的小组和小组之间还进行了一场友谊赛……活动结束后,我请了两组同学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出来哪辆小车跑得更快的呢?学生告诉我:首先规定好了起点和终点,然后同时释放两辆小车,看哪辆小车先通过终点,先通过的那一辆小车跑得更快。听了他们的描述后我接着追问:在你们的设计中,小车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为什么你们就可以判断先到终点的那辆小车速度快呢?学生们想了一会回答:因为先到终点的那辆小车跑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比较少呀!我说:对!这里就有一种比较快慢的常用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我在家里也做了类似的小游戏,并拍成了视频,大家帮我辨别一下哪辆小车跑得更快好吗?接着我开始播放视频,也是两辆小车从同一个起点同时开始释放,但小车还未到终点的时候我就把视频停住了,并提问到:就刚才看的那段视频,你们能看出哪辆小车跑得更快吗?学生们一下子就答出来了:跑在前面的那辆呗!我又问大家:你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由于有了前面的思维铺垫,同学们想了一会儿,便异口同声地答道:相同时间比路程!随着学生逐渐进入状态,后续的教学活动自然也就顺利地展开了。

在初中物理新课教学中,用游戏引入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再比如在讲《世界是运动的》一节时,可以先在黑板上吸几个带有吸盘的小毛绒玩具,然后让同学们看清楚它们的位置后,让一部分同学闭上眼睛,教师改变其中一个或多个玩具的位置,然后让那些同学睁开眼睛后观察判断:跟一开始相比,哪些玩具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哪些玩具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学生很容易说出“A玩具原来在B玩具的左边,现在跑到B玩具的右边了”之类的辨别方法,这个时候只要教师再稍加引导,“运动”、“静止”、“参照物”等概念就很容易得出了,学生接受起来也很轻松。但教师在设计引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所设计的活动是否与本课知识紧密关联,能否很自然地引出后续的知识点并为后续教学服务,切不可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而忽略了这个环节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帮助。

二、经验引入,使生活经验在思辨中提升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体验。教师在设计课堂引入时,可以抓住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从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出发,以此作为切入点,再从中提炼出他们平时没有关注的物理问题,加以分析和引导,让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更好地为物理教学服务。

讲授《光的直线传播》一节内容时,许多教师会用“有趣的手影游戏”引入新课,然后通过影子的形成得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猜想。应该说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不少学生来说,存在着这样一个思维障碍:怎么就能从“影子的形成”猜想到到“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了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做更多的铺垫,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在引入的时候先播放一小段“流水”的视频:蜿蜒的小溪,中间有一块凸起的石头,当水流经过石头的时候,会从石头的侧面绕过去,在石头的后方再次汇聚流向更远处……看完视频后,我一般都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水流在经过石头的时候不能从侧面绕过去,即水流只能沿着同一个方向流动,那我们可能会看到什么样的“奇景”呢?学生往往会笑着回答到:那水流就被石头一分为二了!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思考“影子的形成”时,就容易理解多了。首先“影子”是指光在经过不透明的物体后,在物体后方形成的一块光照不到的区域,而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如果像水流那样“绕”过去的话,不透明物体的后方应该也能被光照亮,这样影子就不会形成了,但现在不透明物体的后方形成了影子,这就说明光并没有“绕”过去。分析到这里,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光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的猜想了。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般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有些教师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却不一定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比如让学生直接猜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不少学生连“液体密度”这一猜想都不一定说得出来,但如果在引入时做一个小实验:将密度略大于水的土豆放入水中,当土豆沉底后,问学生能否想办法使土豆浮起来?由于小学的科学课中有过类似体验,学生基本都能想到“往水里加盐”的办法,并且这个实验很容易成功,有了这样一个具体的现象作为思维铺垫,后续的“猜想”与探究就变得很轻松了。

三、复习引入,使传统方式焕发新的活力

复习引入相对于其他的引入方式来说更加“传统化与大众化”一些,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提问几个与之前学习内容相关,而与本节课联系不大的问题,那最多只能算是知识回顾,并没有起到承上启下,引入新课的效果。复习引入的问题应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既要关注并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要为之后的新课展开埋下伏笔。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许多教师感觉难上的一节课,因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不断改变光源和透镜的距离,然后找不同的像,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操作,糊里糊涂地听到最后,莫名其妙地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也不知是怎么总结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在新课一开始的时候,我会先问一个问题:你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判断桌子上的这块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吗?学生根据上节所学内容,一般都会通过“用透镜看书本上的字”的方法,很快判断出这是一块凸透镜,但这时总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会拿着凸透镜到处看看,然后很惊奇地说道:咦,怎么用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会变小,而且倒过来了呢?(一般在讲授前一节内容时,就会有学生在“玩”透镜的时候发现这个问题)每当听到这样的疑问时,我就适时让所有学生一起来体验,先用凸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然后再观察远处的物体,看看两次所成的像是否真的不同,接着问道:看来凸透镜并不是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还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有的同W还可能看到倒立放大的像),那大家想想看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才可能造成这种现象呢?大部分学生在思考后基本都能想到:可能是由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生了改变,有了这样的思维基础,学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次改变光源到透镜的距离,探究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了,也能让更多的学生明白探究实验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教师而言,如果一下子无法想到较新颖、有趣的课堂引入方式,通过回顾以往所学知识的方式引入新课也无可厚非,“复习引入”方式中的问题可以与前一节课刚学过的内容有关,还可以与更早之前所学的内容有关。比如在引入《压强》一节时,就可以回顾第八章(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压强》在第十章)的内容: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探究当压力作用在物体表面时,物体的形变程度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学生就能更快地进入状态,并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一节课而言,引入虽然只是新课开始前的一道“开胃小菜”,但它关系到学生对后面“正餐”的“胃口”,会影响学生接下来是否有兴趣、有欲望继续学习下去。引入的方式有很多,就算是同一节内容也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尝试在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用不同的方式引入同一节新课,比较哪种引入方式效果更好。但不管在设计哪种引入方式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思考一下:这节课要讲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该如何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深化并提升学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引入更精彩、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勇诚.基于项目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3.

[2]王永元.王永元的中学物理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上一篇:高中生物理错题集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谈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