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融诗歌思想解读

时间:2022-09-30 05:59:55

崔道融诗歌思想解读

摘要:崔道融是唐末一位有其特色的诗人,然由于其生于乱世,所以史料记载不多,声名不响,但他工于绝句,诗歌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到怀古、思乡、隐逸、田园、咏物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崔道融;思想内容;特点

Abstract:Cui Dao-rong was a characteristic poet who live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Because of the troubled times,there were less historical sources.So many people don`t know him in the history.But he was good at writing quatrains.His content of poems included so many aspects,such as cherishing the past,missing the hometown,living in seclusion,the garden city,sunging about things and so on.These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s.

Key words:Cui Dao-rong;content;feature

崔道融,自号东瓯散人,唐末诗人,曾任岭南节度使副使,殿中侍御史。乾宁二年(895)前后任永嘉令,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后徵为右阙,未赴即殁。擅作诗,与司空图、方干结为诗友。现存诗68首,除《梅花》外皆为绝句。留有《申唐诗》三卷,《东浮集》九卷,今编诗一卷。

唐朝末期,动乱连年,各地军阀焚掠屠戮极为常见。使得这一时期文人的作品中不再有李白的豪情,亦很少有杜甫的民生情怀。他们有的只是个人的生活和内心的体验,诗作多为怀古、思乡、隐逸、艳情等题材。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故而崔道融的诗歌题材也大致如此。

(一)怀古诗

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时期,分裂割据的历史由此拉开帷幕。于是诗人们在古今对比中感慨良多。

在崔道融的诗中,分量最大的是怀古诗,共14首。《长安春》中写道“长安牡丹开,绣毂碾晴雪。若使花长在,人应看不回”,前两句极力描绘唐王朝繁盛时的景象,选牡丹入题也别有用意,牡丹象征着富贵,长安牡丹遍地开,极力展现当时的富贵与平和。后两句转入现实,连年的动乱使得人无法生存,何况花呢?因此作者发出“若使花长在,人应看不回”的感慨。通过怀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现世的无奈。

《汉宫词》既同情昭君悲惨的命运“他人不敢妒,垂泪向君王”,也暗含了对朝廷的指责,借汉代的史实来讽喻当朝的昏庸无能。《羯鼓》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玄宗后期纵情声色、不理朝政,终致内乱之事,讽喻君主的荒淫无度。《过隆中》和《题》则是讽喻朝廷得江山后即忘功臣的行为。

(二)思乡诗

“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无休止的战乱迫使人们流离失所,思乡情怀便自然流露出来。在崔道融的诗作中表现这一主题的共有8首。“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春闺二首》其一),“圆光照一海,远客在孤舟。相忆无期见,中宵独上楼”(《月夕有怀》),“珠箔映高柳,美人红袖锤。忽闻半天语,不见上楼时”(《长安春》),这三首诗写作手法很特别,原是诗人思念他人,却借写他人来抒情,更显思念之深切!而《病起二首》其二“如从万里来,骨肉满面喜”和《寒食夜》“大家寒食夜,独伫望乡情”及《归燕》“天边又相送,肠断故园秋”直抒胸臆,表达浓郁的思乡之情。《夜泊九江》中诗人归家的急切在诗句“明朝归去路,犹隔洞庭秋”可以见出。所谓“近乡情更切”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三)隐逸诗

唐末文人逐渐与政治疏离,不再寄希望于仕途而是转向深山,追求一种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元日有题》)即是作者这种愿望的表达。但是崔道融的隐逸却不似坐观垂钓,临渊羡鱼或借“终南捷径”以沽名钓誉,他的归隐是纯粹的,正如他的“闲钓江鱼不掉名,瓦瓯斟酒暮山青”(《钓鱼》)一样。另外,隐逸往往与佛道相伴,在崔道融表现隐逸的诗中描写佛道之人的也有不少,“雪窦峰前一派悬,雪窦五月无炎天。客尘半日洗欲尽,师到白头林下禅”(《雪窦禅师》),诗人在这首诗中不仅写出了雪窦山的秀美,还写出了禅师平静的一生,可说是道融想如雪窦禅师一样归隐山林心意的表白。

(四)田园诗

文人在仕途无法实现人生抱负,于是将视野投向山村田园,细分可将其归入归隐一类,但由于二者诗风不同所以单独开列。

道融诗中表现农村生活的有7首,风格清新明快,展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如《牧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农村画面,《溪居即事》中的平和、恬静,《过农家》则展现了一种劳动之美。“回塘雨脚如缫丝,野禽不起沉鱼飞。耕蓑钓笠取未暇,秋田有望从淋漓”(《溪上遇雨二首》其一),秋耕之时,雨应时而至,农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又《村墅》中“正月二月村墅闲,馀粮未乏人心宽。南邻雨中揭屋笑,酒熟数家来相看”展现出一种“衣食无忧”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包含诗人的向往之情。无论是对农村风光的描写还是对农民生活场景的再现,无一不表达着诗人对宁静淳朴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咏物诗

人生失意时常常将感情寄托于物中,即托物言志。“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古树》)则是托物言志的代表,诗人借古树抒发自己虽年老但并不力衰,还要“引万年枝”的豪情。这是道融诗中不可多见的精神风貌。“卖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鸡》),他渴望雄鸡报晓,带来和平与安宁,然而这种期盼终究要落空了。

崔道融的诗歌涉及很多方面,感情也较为丰富。他的诗歌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思想上“离经叛道”的一面。古人的作品中西施往往与“红颜祸水”相连,然而在崔道融眼中却并非如此,他不是指责而是为她鸣不平。“宰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滩》),而在另一首题为《西施》的诗作中,诗人则表达了对西施的赞美。《题》“汉文自与封侯得,何必伤嗟不遇时”这就与他人同情李广立下汗马功劳却未得封侯的传统观点不同。《长门怨》(长门花泣一枝春)中他以“长门”一事和“黄金买辞赋”来批判男子的薄情行为,诗人这种大胆的论调和反叛精神使他与众不同,读其诗令人耳目一新。

崔道融诗在内容题材上虽与五代诗人相似,但就表现深度而言却优于五代诗人,然与唐诗人相比又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崔道融是一个由晚唐向五代过渡的诗人。(作者单位:1.大连大学文学院;2.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绍良、辛文房.唐才子传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0.9.

[2]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

[3]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

上一篇:试论电缆制造企业成本控制 下一篇: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风险下的监督机制评价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