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设置之探析

时间:2022-09-30 05:26:14

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设置之探析

【摘要】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两种不足:一是课程单一,二是课程选择随意。笔者认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应当重视高职公共音乐课程建设,尝试建立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分为主干性课程与辅课程,并对其中的主干性课程试做解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回顾高职音乐教育发展历史,在2004年之前,高职院校对此基本不重视,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据调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仅开设《音乐鉴赏》(有的院校课程名称为《音乐欣赏》或《名曲赏析》或《中外音乐欣赏》)理论选修课,这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众包括高职教育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学技术技能,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工,音乐修养可有可无;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全国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相当缺乏,音乐教师也不太愿意去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也舍不得把编制用在招聘音乐教师上。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转折点,2005年可谓高职音乐教育的转折点。2005年举行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节),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两件大事对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后,高职院校才逐渐开始重视音乐教育。但因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课程里一般属于公共基础课范围,而且基本上是选修课,所以即使各院校开始重视音乐教育,也只是简单选个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了事,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定位不清,把它当作被动应对教育部门的要求而已。正是由于功能、目标定位不清,所以,对其中最基础的课程建设,自然就无暇顾及。

一、如何建设高职公共音乐课程

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思想、审美、智力、情趣的任务,对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音乐教育的载体,音乐课程同专业课一样,同样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着自身的规律,因此也应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而不应当只是以某一两门课程应付了事。那么,如何建设高职公共音乐课程呢?笔者认为,高职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可以由主干性课程与辅课程组成。主干课程为必修或限定性选修,辅课程为任意性选修。

在主干性课程方面,笔者认为,可以设立《大学音乐》《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三门课程,它们作为理论和实践并举的B类课程。《大学音乐》着眼于宽度、厚度,《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则着眼于深度与浓度。辅课程包括纯理论的A类和实践的C类两种,A类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电影音乐赏析》《音乐基础知识》《流行音乐赏析》《民间音乐》《民族舞蹈鉴赏》《芭蕾舞蹈鉴赏》等;B类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二胡演奏》《吉他演奏》《电钢琴演奏》《合唱表演》《舞蹈表演》《古筝演奏》《小提琴演奏》《笛子演奏》《大提琴演奏》《铜管乐器演奏》《木管乐器演奏》《电脑音乐制作》等。

以上这种分法是依据音乐学科与普通高职院校的总体特点来进行的一种划分。高职院校(专业艺术类院校除外)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工科为主;二是文科为主;三是综合性。但无论是工科、文科还是综合性的学院,都应将主干课程列为必修或限定性选修课程,而辅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列入任意性选修课程(具体的必要性和操作思路将在后文论述)。如此,既能保证优秀文化的传承又能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随着电子信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琴、电钢琴、电脑音乐、音乐营销也会是当今乃至未来相当重要的产业。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将音乐与电子或计算机或工商等专业结合设置新的专业。

二、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解析

主干性课程应在整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主干地位在课时、课程学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上以及教学理念上均要体现,同时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上要保证,并且鼓励音乐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在众多的音乐课程中,为何要将《大学音乐》《交响音乐赏析》《合唱艺术》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开展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大学音乐》课程解析

上文曾提及,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思想、审美、智力、情趣的任务,对学生人格完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那么基于音乐教育承载着上述诸多功能和体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大学音乐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名称上就必须坚决摈弃《音乐鉴赏》等不足于体现音乐教育专业性、重要性的笼统名称。与现在大学一般都开设《大学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一样,设置《大学音乐》课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音乐》课程具体内容可由以下专题组成:“民间音乐”“艺术歌曲”、“合唱作品”“歌剧与音乐剧”“流行音乐”“钢琴艺术”“小提琴音乐”“二胡艺术”“西方交响音乐”“中国交响音乐”“音乐教育学”“音乐文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多元音乐文化”等。《大学音乐》授课与学习方式可以采用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的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学生带着任务进课堂,效果比较好,而且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开拓视野,积累比较全面丰富的音乐素养。

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主要注重音乐基础,主要教授乐理、视唱练耳、唱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以音乐知识传授、简单的音乐技能和初步的审美教育为主要目标。《大学音乐》不是简单地补续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它是基于建立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基于音乐对人生价值影响力的探讨,对传统音乐进行理性分析与感性诠释,渗透当代高端音乐前沿知识、理论思想,研究世界文化现象和国际最新音乐文化动态,当然也包括对当下流行音乐的关注和引导,以及推荐高雅优秀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大学音乐》应传递终身学习音乐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音乐,使大学生们主动接触高雅音乐,培养音乐文化意识和高雅的音乐修养。要而言之,《大学音乐》区别于中小学音乐课程,主要在于它更强调自身的文化性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二)《交响音乐赏析》课程解析

交响音乐作品是器乐艺术作品的最高艺术形式,具有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严谨、织体语言丰富、音响丰满独特,表现题材广泛深刻的艺术魅力。[1]143交响音乐水平与合唱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水平和国民音乐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交响音乐赏析》这门课程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涵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如果喜欢交响音乐,其内心就不容易庸俗,其情趣格调就会高雅。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呼吁并要求普通高校要给大学生补交响音乐这门课。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指导方案》将其列入艺术选修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交响音乐赏析》》列入公共教学的主干选修课程。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国内近30年来出版的关于《交响音乐赏析》的书籍与欣赏教材普遍存在这么一些特点:一是专业性太强;二是内容繁琐;三是教材编写死板;四是脱离广大学生的审美实际。这给授课教师带来教学上的困难与尴尬,因此,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与课程开发是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以上情况,对于本门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基础普遍薄弱的现实,这门课程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旋律,熟悉的演唱、演奏方式入手,进行积极的引导。第二,这门课程设定的具体教学目标要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作为选修课课时量少的现实,而不能把课程目标定高。可以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定位为: (1)认识交响音乐是音乐所有艺术形式的最高形式,交响音乐最擅长表现严肃、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题材,最擅长表现音乐形象与发展中的对比、冲突与戏剧性效果等;(2)接触一部分中国当代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专业团体经常保留演出的曲目等;(3)关注中国的六大交响乐团与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从而认识国内外交响音乐作曲大师和指挥家,也关注交响音乐发展动态;(4)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的作品风格与历史贡献;(5)能初步分析评论某部交响音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等;(6)交响乐队的排列(即座次图式),交响乐队的组成;(7)交响音乐的主题思想,结构形式,交响音乐体裁等;(8)标题音乐与非标题音乐;(9)奏鸣曲式的结构图式。如果一学期下来,能让学生从不了解中国交响音乐,不关注中国交响音乐到了解一些中国交响音乐和关注中国交响音乐,同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并对交响音乐产生兴趣与好感,则这门课程的目就达成了。第三,以讲座的形式,以不同的交响音乐体裁,以中外作品融合的序列,穿插适当的交响音乐欣赏知识进行教学,同时在交响曲欣赏中认识不同的音乐流派。

(三)《合唱艺术》课程解析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存在合唱水平不高的问题。许多高校都有依托团委组建艺术团或是合唱团进行合唱训练,其中校级合唱团平时训练也较少,也没有常规训练,只在全国每三年一届的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提前3―6个月之间准备排练比赛,但这种排练是急功近利的,属短期艺术强化训练。一般就挑选两首曲目进行合唱训练,通常队员是在各院系大一新生中进行挑选,由于三年才一届,就势必有两届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合唱。此外,高校每年也举行校内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一般由各院系自行组队参加,这样的活动更是短期的活动,一般就排练几周时间,与中小学的音乐周活动类似,演唱水平不高。严格说来,只能算是齐唱比赛,最多也就两个声部,走形式而已。水平高一些的多声部一般只能接触两首曲子,水平低一些的合唱排练唱的是单声部为主的齐唱,无法排练艺术性较高的合唱作品。所以,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将《合唱艺术》课程设为公共音乐主干课程是弥补高职学生合唱水平不高的有效办法。

具体到课程的教学方面,笔者认为作为艺术类选修课,一般是30个学时、1.5个学分,上课时间基本上安排在下午3、4两节和晚自修这两个时间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掌握好教学内容的设计。笔者每次课都尽可能安排三个模块的教学活动,即合唱的基础知识、合唱作品的欣赏、教学评价等。每次课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建议与作品的赏析相结合,大致的知识点如下[2]2-4:

这门课程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即课前布置课题,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课堂上分组交流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答疑、分析、点评、总结,通过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重视高职公共音乐教育是实现高职育人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建立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是重视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纳入国家高职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公共音乐主干课程的建设问题,文章尽可能涉及论述了课程价值、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相信通过认真贯彻深入开展音乐自主学习理念,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并随着现代高职整体自主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也必将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许康健.音乐欣赏[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2]候锡瑾,许康健.普通高校合唱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研究 下一篇:浅析将“M溶剂”应用到提取阿维菌素的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