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门 第3期

时间:2022-09-30 11:20:53

(接2012年第02期第66页)

人无羞耻自由了又有什么好处呢?富贵了又有什么意义呢?享乐年轻有什么好处呢?人不知道羞耻,即使出了名又有什么好处呢,做了官又有什么好处呢?很时尚很美貌又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你非要问这有什么不好呢?那么我们中国的老话可以回答你,人要没有羞耻心什么坏事都做的出来,这就是“人无羞耻,无恶不作”的道理。

伦理道德不是中国古人发明创造的,而是人性中根本的规律。从远古的夏商周开始,一直到大清王朝,四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法律中核心的精神就是首先要维护伦理道德,因为伦理道德是人的秩序,这个秩序直接关系到家庭族群和社会的安危。伦理道德如果是没用的东西,或者是危害人类的东西,早就被淘汰掉了,怎么可能会传承几千年,从来没有改变过呢?历朝历代都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它,足以证明伦理道德正是国家的命脉所系。

在《左传》这部著作当中,有一句千古名言,叫“人弃常则妖兴”。常就是恒不变,永不改变的真理,就是说人放弃了伦理道德,人就不是人了,成了妖,妖魔鬼怪就会兴旺起来。妖这个字就是怪异邪恶和凶兆的意思。说到底“弃常”就意味着人道丧失了。史书上讲,人道丧失了,社会再繁荣,国家再富强,但很难长久的持续下去,各种灾难都会爆发出来。

人弃常则妖兴,说明人、妖之间的区别,是有没有伦常道德。伦常道德概括的说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就是人伦关系,一共有五种。它的标准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伦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关系。人生在世有五种基本的关系,这五种关系乱了,人道就乱了,天下就会大乱。今天人们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这没关系,但是只要一看一听就会明白。父母和子女不亲爱了行不行;长辈和晚辈没大没小丧失了秩序行不行;丈夫和妻子不再分工,都跑出去赚钱,没人照顾家了行不行;上下级之间没有了道义恩义,只是金钱和利用的关系行不行;最后,朋友之间都不讲信用了尔虞我诈唯利是图行不行。由此人们自然就清楚人伦五种关系,根本不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而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要遵循的真理和规律。夫妇和子女,长辈和晚辈,丈夫和妻子,上级和下级,朋友和朋友这是人生在世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必须要处理的五种人伦关系,古人讲这五种关系处理的好,天下大治;处理不好,天下大乱。而人伦道德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本无法用法律来解决的。所以千百年来伦常道德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抛弃的。古圣先贤说过四句话,人们可以想一想,这是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天下没有伦常之外的人,没有伦常之外的家庭,没有伦常之外的民族,没有伦常之外的国家社会。所以五伦的教育就是家庭和睦,天下大治的最根本。

五常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通俗的说就是作为一个人必须要遵守的规矩,常就是恒常不变,永不改变的真理。它们是:仁、义、礼、智、信。我们可以想一想,不要这五种做人的规矩了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谁愿意和这样的人往来共事呢?谁愿意和这样的人成家过日子呢?所以五常的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最基础的教育,是一个人最起码的做人的资格的教育。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社区甚至一个社会其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受过五常的教育,大家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那该是多么混乱不堪的景象,那种混乱和痛苦,身在其中的人一定体会相当深刻的。

四维指的就是“礼、义、廉、耻”,这是四种维系长治久安的根本。《管子》这部经典有一句名传千古的告诫: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就是说礼义廉耻没有了,这个民族和国家就非常危险了。

在人性中有八种与生俱来的根本的德行,那就是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脉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传了五千年甚至一万年,从来没有改动过一个字,它保护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趋吉避凶、平安幸福。

《礼记》对于“教育”有着很精辟的见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建立一个国家统治人民,教育最重要,教育对于化导人心至关重要。一个老师有了智慧,有了德行,教书三四十年,化育英才,可以影响成千上万人的人生啊!当他给了一个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就影响了一个学生的人生;而这个学生今后为人父,为人祖父,这又将间接影响一个家庭;甚至于这个学生也去教书,那他又要影响成千上万的人。所以跟老师讲课特别重要,跟家长讲课亦如是,家长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才能让他的下一代走得幸福美满。

我们来看“教育”的“教”字,就是“孝”加“文”,小篆:“教”,从、从孝,是执以教导人者。“孝”音教,作效解,上之以示儆,下顺之而从所施为教,其本义作“上所施下所效”解。即长上对下辈指导督责之意。很明白,祖先告诉我们教育就是要教孝的文化。

何谓“教育”的“教”,其义有八:一是教化曰教。如《管・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二是规矩曰教。如《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注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是训诲曰教。如受教、就教、请教等;四是令曰教,命令之称。如《易・管》“圣人以神道设教;五是教育曰教。如《诗・周南序》“教以化之;六是传授曰教。如《孟・滕文公》“教人以善谓之忠。”,又如教课、教书等;七是训练曰教。如《焦仲卿妻诗》“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八是使曰教。如《朱熹・答梁文叔书》“教人如此发愤勇猛向前。

小篆的“教”,从孝、从“”。“”是象形文字,像手有所执持之形,含举手做事之义,换句话说,就是实践、落实。故教之原义就是让人们学习如何力行孝道。《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无“孝”不成“教”,“孝”乃“教”之本。有了孝作为根基,才能受教有地,一切的教育才能扩展开来,才真正能化育人民。

为什么教育的根本,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人与人之间,不论贫富贵贱,都会自然产生五种关系:父子关系、君臣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和朋友关系。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五种关系正常运转的自然法则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主旨: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妇恩爱、兄弟和睦、朋友有信。

如果不了解这五伦关系、违背其运转法则其结果必是:个人难以立身处世、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是故,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

现实为我们证明:

懂得孝的孩子,知道自己要用功读书,不令父母担忧;懂得孝的孩子,会在生活中关心体贴父母,顺父母心愿地点滴做起;懂得孝的人,会爱惜自己的身体,起居有常,不使父母担心;懂得孝的人,知道在工作中,敬业乐群,以请父母宽心。

敬爱父母者,自然会和睦亲朋、尊敬老师、领导与同事;敬爱父母者,自然能自重守法,谨慎做人;敬爱父母者,就有博爱大众,忠诚国家的人品基础……

由此可见,落实孝道才是握住了教育的根本。反观我们现行的教育,不论在家庭抑或在学校和社会都偏重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如何做人的教导。这样培养出的人,不懂得如何按自然的法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乱象定会愈演愈烈。目前青少年严重的道德问题(如杀父弑母等令人发指的事件层出不穷),这无疑是失去传统做人教育的必然结果。失去了人伦之本的社会,即使科技再发达,也会迷失为人类服务的方向。

教就是孝的落实。从这字的结构,我们可以体会,蕴含在汉字中古人深邃的智慧。《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恢复以孝为本的人伦教育,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责任。

有一批记者采访当今首富比尔盖茨,问其最不能等的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的不是什么商机,而说了世间最不能等的就是孝顺父母。难怪比尔盖茨把这种孝扩大到了企业、扩大到了团队建设;难怪他捐出了几百亿财产。

而中国的教育政策绵延了几千年从来没有改过,甚至于连元朝、清朝入主中国的时候都没有改。为什么元朝、清朝都已经入主中国,也没有改中国的教育政策?因为他深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跟对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深远影响,所以他们不动,知道好。我们看一下清朝盛世的时候,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最喜欢中国文化的皇帝,所以他们是深入研究中国圣贤教诲,知道这样的教育政策能够让家庭和乐、社会安定昌盛,所以他们才没改。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急需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恢复、挽救,因为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

与我们相处的韩国,正是因为把这种文化在本国传承开来,如今焕发了无穷的生机。我无意反对当今的教育,但是我们要学习传统,把中华文化的精髓灌输于我们的教育中,不能缺失我们民族的精华。不要仅仅只是限于高中、大学以后才偶尔有几篇这样的文章。教育之弊端不能再持续下去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小学要读五至六年,拼音教学是从西方的音标教学简单承递而来,简单的2500个常用字,居然耗去学生5至6年的时间,学得不好的学生甚至要到初中继续去过识字关,10年时间啊,古代教育非常有智慧,让孩子在记忆高峰期诵读文章,您看为什么说古代有很多神童,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等;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做到。现代人都知道“狼孩”、“猪孩”的事情,科学家花了10年时间让其学习,结果智商提高甚微,为什么?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因为孩子错过了最佳教育期。我们的幼儿园现在有很多种教育,不过真正有意义的还是让孩子读诵文章,让他们背诵祖先留下的经典。在成人看来,这是摧残孩子,教育过度。非也,您看孩子在快乐中度过,在玩耍中就学会了诵读,几部经典书籍下来,何止2500字,背诵以后,孩子再指读认字,实践证明他们非常有兴趣,不到5岁,您的孩子就可以脱盲。

如果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入学前进行这种教育,我们民族的智力资源不知要成长多少倍啊,小学六年我们是否可以减少,国家的投入是否可以减少。我熟知的锦泓君,现在是某大学的特聘讲师,年仅20岁,四书五经无一不精,其学识已达大学学者的水平,他这些都得益于从小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作为孩子的父母,每个人都渴望给予孩子最好的,渴望孩子成长成才,走向快乐、幸福、成功的人生大道。然而,根据科学家研究数据显示:世界上真正发挥自己才能,自我实现(发挥潜能实现理想),活出生命光辉的人,仅占全球总人口的2%-3%。这说明什么?我们绝大多数父母的希望落空了,我们不能不反省: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是否出了问题?

以史为鉴,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的确开发出很多中国文化的盛世,而每一个盛世都是因为注重圣贤教诲,国家才这么安定昌盛,所以中国圣贤的教诲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印证,证实确实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是非常正确的指导,才能够绵延数千年不坠。我们在前面也提到,清朝因为遵从圣贤教诲,所以是康熙、雍正、乾隆的康乾盛世,而也由于中晚期之后没有注重圣贤教诲,所以国家就慢慢衰弱下来。所以我们的家庭也好,我们的公司也好,要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家道能传承,团体能够兴旺,也一定要从道德做起,从学习圣贤教诲做起,这个很重要。

孔夫子的教诲是有四项很重要的事,第一项叫“德行”,夫子教学四大重点之首就是“德行”。再第二项内容是“言语”。“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话讲得好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话讲错了可以让一个国家遭殃,所以话要很谨慎。一个国家可以因为言语而败丧,一个家那更是不用说。再来,“政事”,这个“政”,是管理众人之事叫“政”,所以政事我们广泛的来解释就是孩子做事的能力,处理事情的智慧,这个属于第三个重点,“政事”。现在的家长都不让孩子干活儿,他能不能办事?“玉不琢,不成器”,所以现在孩子处理事的能力一直下降不是没原因,因为我们没教。第四个,“文学”。这是孔门四科。

文学在我们古代叫“三不朽”当中的“立言”,留下名垂千古的文章能够利益后人。其实立言的前提在哪?任何基础不离德行,没有德行,留下来的文字是不会让别人受益的,所以德行为要。所以人生三不朽,第一个“立德”。前几年,我写文学小说,写了几篇,感觉意义不大,还容易陷入感情纠葛的怪圈。后来看到不少大学的学生颓废、沮丧,甚至堕落的样子,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结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查阅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和文献,决心推行和发扬恩师蔡礼旭的智慧,所以有了今天这本书的问世。

再来“立功”,真正对家、对国、对社会有真实的帮助,您有这样的德行,又有这样的作为,您自己不写,别人会帮您写。所以《义田记》是描写范仲淹但决不是范仲淹自己写的。很多歌颂历代圣贤人的文章,都不是他亲自写的,都是别人佩服他写的,所以能立德、能立功的人必然有言可传。

很多人都读过《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先生很有治家的智慧,他的权位虽然已经到达四个省的总督,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汉人拥有这么大的权位,但是曾国藩先生要求他所有的子孙,基本的生活,衣服也好,一些家活也好,都不能给底下的人干,都要亲自自己做,这样他的子孙才不会好逸恶劳,所以深谋远虑。所以曾国藩先生说看这个家族会兴还是会败,看三个地方,第一个,子孙睡到几点,假如他都睡到太阳都已经不知道照得多亮的时候他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所以第一个看他睡到几点;第二个,看子孙有没有干家活,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辈子;第三个,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曾国藩先生有这样正确的观念,所以他现在的子孙还很兴旺。在聂云台先生写的《保富法》里面,还屡屡提到曾国藩先生的后代在那个时候都还很好,他也举到了林则徐先生,这些清朝非常有学问的读书人,确实是把他的道德学问承传给了他的后代。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多干活,他才会感恩。

上一篇:日本纪行之南山俳集 下一篇:云海之巅的田园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