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

时间:2022-09-30 10:33:41

氯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9 - 51 - 02

【摘要】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口服氯沙坦及胰激肽原酶,疗程为六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压。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血压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氯沙坦;胰激肽原酶;糖尿病肾病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逐年上升。其中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一旦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将出现严重的高血压、蛋白尿及进行肾功能衰竭,所以应当积极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除了严格控制血压及血糖,减少尿蛋白排泄及降低血液粘稠度对延缓肾功能亦有重要意义。我们将氯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用于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07年8月 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80例,其中男41例,女39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六个月内连续两次24小时尿白蛋白≥30并且≤300,血肌酐

1.2 治疗方法将8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A组治疗组和B组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服用氯沙坦片50,1次天商品名科素亚,默沙东公司生产,同时服用胰激肽原酶240单位,3次/天,常州千红生化制药公司生产,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常规治疗,两组同时均按糖尿病饮食,疗程均为六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及舒张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采用t检验,以P

2 结 果

表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男/女年龄(岁)病程(年) FPG(mmol/l)

治疗组 40 22/1866.1±10.4 12.3 6.2±0.6

对照组 40 19/21 65.3±11.112.16.0±0.7

与对照组比较,P>0.O5。

3 讨 论

由于糖尿病代谢异常为主因所致的肾小球硬化,并伴尿蛋白含量超过正常,成为糖尿病肾病。一旦发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很难逆转,所以应积极治疗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在其肾脏血流动力学中存在“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的三高状态,而且这种三高状态越明显,将来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性越大。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应该首选能够改善这种三高状态的降压药。在临床上能降低系统高血压进而改善肾小球内“三高”状态,延缓肾损害进展的机制称为“血压依赖效应”,而与降低系统高血压无关的其他保护机制例如直接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改善肾小球滤过膜选择通透性作用、保护足细胞作用和减少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蓄积作用称为“非血压依赖效应”。虽然所有降压药都具有血压依赖性肾脏保护效应,但是除了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其他降压药物均没有非血压依赖性肾脏保护效应,所以ARB或ACEI类药物的肾脏保护作用最强[1]。与此同时,阻断RASS系统的药物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糖代谢,防止糖尿病的进展,能减少微量蛋白尿进展至大量蛋白尿,因此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应该首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治疗。另外,糖尿病常伴血液流变学异常,是引起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2,3]。胰激肽原酶PK主要用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疗效较好[4]。PK是一种含有唾液酸的糖蛋白,它是组成机体内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的重要成分,在胰激肽原酶的作用下,激肽原释放出激肽,激肽一方面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使器官组织的血流灌注增加,代谢改善。PK还可激活纤溶酶,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栓形成,防止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改善微循环,这些效应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应用氯沙坦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6个月后,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使尿白蛋白的排泄显著减少,并且血粘度降低,提示上述两药合用保护肾脏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谌贻璞.ACEI与ARB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7,9(2):122-124.

[2] 牟丽萍.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学变化及临场意义.蚌埠医学院学报,1996,2:163-165.

[3] 翁维良.血流流变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43-48.

[4] 傅汉菁,袁申元.胰激肽原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698-700.

上一篇:超声诊断在宫外孕中的临床价值 下一篇:142例脑卒中后抑郁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