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07 03:07:12

幼儿急疹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9 - 47 - 01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期发疹性热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为更好地认识该病,特将近几年来收治幼儿急疹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患儿,排除药物疹、风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而确诊为幼儿急疹,男31例(57.41%),女23例(42.59%),年龄4~24个月,其中6~8个月38例(70.37%)。门诊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收治45例(83.33%),风疹2例(3.70%),药物疹3例(5.56%),发热待查4例(7.41%)。

1.2 诊断依据(1)婴幼儿时期;(2)发热1~5天,体温多达39℃或更高;(3)热退后出疹为红色斑丘疹,分布于面部及躯干,可持续3~4天。

1.3 临床表现

1.3.1 症状54例均有发热,大多数为骤起发热,体温38.9℃~40.5℃49例(90.74%),38.0℃~38.8℃5例(9.26%);无前驱症状41例(75.93%),有前驱症状者13例(24.07%,表现为轻度流涕、咳嗽、呕吐、腹泻等)。平均热程3~5天。除食欲不振及个别轻度烦躁、不适以外,患儿多精神良好。

1.3.2 体征主要表现为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以枕部淋巴结肿大多见,共49例(90.74%),淋巴结直径约3~6mm,质软、活动、无压痛,多在发热同时扪及,少数随病程进展可扪及或逐渐增大,咽部充血轻~中度28例(51.85%)。

1.3.3 皮疹特点体温下降后出疹。体温下降时出疹14例(25.93%),体温下降至正常后1~4h内出疹者27例(50.00%),5~10h内出疹者13例(24.07%)。皮疹均为玫瑰红色的斑疹或斑丘疹,直径1~5mm,压之褪色,初起时散在分布,以后相邻近的皮疹可以融合成大片。皮疹主要集中于头、面、颈部及躯干,四肢相对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无皮疹。24h内皮疹出满,皮疹消退时间为2~3天,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

1.3.4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1~15.2)×109/L,淋巴细胞0.30~0.82,>0.60者30例(55.56%)。

2 治 疗

诊断前使用抗生素41例,且静脉用药22例,诊断后停用抗生素,抗病毒支持治疗,其中12例高度怀疑本病者仅对症退热治疗,均未发生并发症。

3 结 果

54例患儿均痊愈。

4 讨 论

幼儿急疹一般认为是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现已证明其病原体是疱疹病毒6型(HHV6)。从出生至5个月婴儿的HHV6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6个月以后抗体阳性率开始升高,据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分布情况判定,多数人在乳幼儿时期就已感染了这种病毒,6月~1岁的婴儿抗体阳性率高达80%以上,1~2岁的幼儿抗体阳性率可达100%[1,2]。表明HHV6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本组病例均是2岁以内患儿,6个月以内发病的占72%。本资料无高热惊厥患儿。另外,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引起者,在发热期(出皮疹前)89.5%的患儿其悬雍垂根部两侧出现溃疡。

幼儿急疹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其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热退疹出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致误诊和过度治疗。笔者认为,患儿年龄3岁以内,在春秋季发病,骤起高热,持续2~3天不退,一般精神状况良好,如初次发热并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周围血白细胞

治疗上,本组幼儿急疹多发生于患儿急诊,主要原因是医生未意识到本病,其次未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情况,导致家属较紧张,医生迫于压力对急诊病人采用静脉抗生素用药。12例高度怀疑本病者仅用对症退热治疗,均未发生并发症。说明本病可自愈,仅对症治疗即可。医生可告知家长本病发热日程和热退疹出的可能性,以及此病的良性经过。在治疗方面可口服抗病毒药物,尽量多饮含维生素C的果汁,当体温升至38.5℃以上时,可服用解热药,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则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静脉用药,一方面做到临床合理用药,另一方面减少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静脉炎的发生。

本病热程在5天内,无全身中毒症状,伴随症状少而轻,与其他发热待查疾病易区分,但国外有报道,HHV-6具有亲神经性,可引起高热惊厥,并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应予以重视。出疹期需与儿科常见出疹性疾病鉴别。风疹的皮疹与幼儿急疹相似,枕部、耳后淋巴结亦肿大,但风疹好发于学龄儿童,淋巴结肿大更为明显,发热较轻,出疹时间相对较早,多在发热1~2天出疹且很快遍及全身,皮疹稀疏,手足心可有皮疹。药疹与用药有关,形态各异,分布范围较广泛,停药后皮疹渐消退,继续用药则加重。

幼儿急疹具有自愈性,预后良好。治疗原则以对症处理为主。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并适当应用退热剂,防止高热惊厥;补充足量水分,给予易消化食物;适当应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板蓝根或抗病毒口服液等;发生惊厥时可给予镇静剂;腹泻时,可给予止泻及助消化药,慎用抗生素,以免产生皮疹混淆诊断。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8.

[2] 邢.幼儿急疹.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42-643.

上一篇:甲硝唑地塞米松联合预防干槽症疗效观察 下一篇:阑尾炎手术中常见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