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美学要素研究

时间:2022-09-30 09:42:54

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美学要素研究

摘要: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时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物质和非物质的)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集合。

关键词:古代城市空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62-1

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提高使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对立开始出现,氏族间的暴力斗争促使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起来。在这期间的城市,各个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说明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级阶段,有人认为这些城市中的居民(包括平民和贵族)仍按氏族关系聚居,除了从事手工业,还从事农业,因此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1.2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

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城市规模的扩大、手工业商业繁荣、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日趋复杂的城市生活,必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城市的有序运作和统治集团的安全,于是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把城市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关闭的“市”中,统治者的宫殿、衙门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有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这是封建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的突出表现。不过,这一时期,城市的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有的是大城(郭)包小城(宫城)。

1.3第三阶段――里坊制的极盛期

三国时的曹魏都城邺开创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中组成“里”。这时的“里”与“市”虽然仍有高墙包围,按时启闭和汉代并无本质区别,但到后期,管制已有疏松。

1.4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扩建。渐渐的,中国历史上沿用1500多年的城市正式宣告消亡,代之而起的开放式城市布局。

2 中国古代都城在模式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朝和境外势力的军事斗争始终集中在北面,其性质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农业经济社会的统治者和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的北方民族农事集团之间的斗争。

2.1元大都的布局和建设特点

2.1.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 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马可・波罗游记》述云:“全城的设计都用直线规划。大体上,所有街道全是笔直走向,直达城根。一个人若登城站在城门上,朝正前方远望,便可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城内公共街道两侧,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货摊……整个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块棋盘。”2.1.2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元大都规划最有特色的之处就是以液态池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布置格局。

2.1.3适宜的规模和严整的格局 整个城主要是长方形,城门11座,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两门。大都轮廓和街道系统整齐,规则,使整个城市呈现庄严宏伟的面貌。

2.1.4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分布 东城区。是各衙署和贵族住宅的集中区。由皇城和太液池包围在内,因此大内中轴线靠东城区较近;北城区。繁荣的商业区,沿海子码头一带;西城区。这里的居民也比较密集,但层次稍低于东城;南城区。这里集中南城市,蒸饼市,穷汉市三处商市。

2.2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具体特点

2.2.1紫禁城 紫禁城(今故宫)是京城的核心。紫禁城于永乐十八年完工,周约6里余,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城外护城河(称筒子河)宽52米。城四门:南午门,北玄武门、东东华门、西西华门,四角均有壮丽的角楼。

2.2.2皇城 包围紫禁城西苑(三海)、景山之城曰皇城。长约18里,有七门。最南大明门,大明门内为正门,即承天门(清改天安门),门前为广场,广场东北为长安左门(俗称东三座门),西北为长安右门(俗称西三座门),皇城东门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

2.2.3内城 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后,便着手改建城池。当时元顺帝退走蒙古高原,为防其南侵,遂将大都城北部比较空旷荒落的地方放弃,北垣南缩5里,另筑新城。永乐十八年(1420年)命营缮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加修筑东、西、南三面城垣。东、西垣在元旧土城基础上包砖砌成。南垣已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向南推展了二里,亦用砖包砌。城周长40里,共九门,即明京城,后称内城。

2.2.4外城 蒙古骑兵多次南侵,时常迫近京城。明世宗为加强城防,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于嘉靖三十二年增筑外城。原计划筑城一百二十里,四面包围内城,但因财力不足,只修包了南郊,成了“凸”字形,全长28里,有七门。嘉靖四十二年又增修各门瓮城,至此时完成了北京城的规模。外城的建成,形成了一条自正阳门通往永定门的笔直的大道,也是全城中轴线的南端。中轴线全长近8公里,南起永定门,穿正阳门、紫禁城的正中心和景山中峰,最后止于鼓楼和钟楼。

2.2.5城门 明京城城门“内九外七”,明初内城各门之名皆沿用大都旧名。

作者简介:杜娟,女,辽宁北票人,本科学历,工作方向:景观设计;潘虹,女,辽宁营口人,本科学历,工作方向:景观设计。

上一篇:“保胎”的点点滴滴 下一篇:我要做个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