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宝宝入园的那5分钟……

时间:2022-09-19 06:38:31

送宝宝入园的那5分钟……

作为一名托班老师,我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发现,送宝宝入园时的那5分钟,爸妈和孩子告别时的表情、语气,和老师对话的细节,甚至还有身体语言,最能体现爸妈的态度,是放心不下还是对孩子和幼儿园有信心。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观看两场亲子“分离大戏”,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启发。

两场不同的入园亲子分离大戏

镜头1:每天的入园就是一场拉锯战

托班开学第一天,早晨,教室外传来了这样的对话:

孩子:“我要妈妈,不要幼儿园,不要……哇哇哇……”

妈妈:“颖颖很乖的,不哭了,你看,那个小朋友都没有哭,你也不哭了。”

孩子:“我要妈妈啊……”

我尝试着稍微接近一下颖颖,她立刻死抱着妈妈,扭过头躲开我。我示意妈妈可以将颖颖抱给我,可妈妈有些犹豫不决。感觉到妈妈的意图后,颖颖立刻嚎啕大哭起来,把妈妈抱得更紧了。妈妈不忍心,也紧紧地抱着颖颖,说:“好了,不哭了,妈妈在这里,妈妈不走。”

接着,妈妈牵着颖颖的手走进了教室。刚开始颖颖对妈妈寸步不离,渐渐地开始玩玩具了。趁颖颖玩得起劲,妈妈偷偷溜走了。颖颖一回头没有看见妈妈,顿时哭得天崩地裂。而还没走远的妈妈一听到颖颖的哭声立刻又回到了教室,颖颖哭着说:“妈妈,不要走,妈妈不要走。”而妈妈则充满挫败感地坐到桌边,也掉下眼泪:“颖颖,你不要哭啦!妈妈也要哭了。”这下颖颖哭得更伤心了。

此后,每天早晨的分离时刻成了颖颖和妈妈的“噩梦”,都要在经历一番拉锯战。

(这里画1幅漫画,1.妈妈的表情纠结,肌肉紧张,犹豫不要把女儿递给老师;)

镜头2:脸上还挂着泪,但已经被幼儿园的玩具吸引了

丹尼第一天来幼儿园,他紧紧地绕着妈妈的脖子,怎么也不松手。妈妈看着丹尼,轻声说:“没关系的,丹尼要在幼儿园里呆一个上午,吃好中饭后妈妈就来接你。你一定会在这里玩得很开心的。”

妈妈示意我接过丹尼,并且告诉我他很喜欢车之类的玩具。在妈妈的坚持下,丹尼无奈地松开“章鱼抱”,不过在我怀里奋力地挣扎着,伤心地哭喊着:“妈妈,妈妈”。妈妈轻轻地吻了丹尼的头,向丹尼说了再见之后离开了。

我抱着脸上还挂着泪的丹尼走进教室,我把他带到玩汽车的区域,他被地上的一大堆小汽车和轨道吸引了。15分钟后,丹尼停止了哭泣,趴在地上,一手一辆汽车,非常认真地研究起来。

之后的每天,妈妈都重复着同样的语言和动作,而丹尼哭泣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汽车、轨道成了吸引丹尼进入教室的最大“诱惑”。3天后,丹尼在妈妈转身那刻就不哭了,两周左右后,丹尼会和妈妈告别后直接奔向他最爱的玩具了。

(这里画1幅漫画,1.妈妈的表情淡定,肌肉放松,温柔地把孩子递给老师;)

老师解析:

颖颖妈妈为什么会让场面失控呢?

也许有妈妈会说,颖颖妈妈的做法是一种下意识的回应,我们也不想这么做呀,但没有办法呀,忍不住呀;但你也应该知道这种看起来自然而然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的入园适应之路更加艰难,颖颖妈妈的问题在于:

先告诉孩子妈妈不走,后来却悄悄离开,会让孩子不再相信你的话,一旦被孩子发现,孩子则会对你寸步不离。

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时,犹豫不决,孩子能敏感地感知妈妈的情绪,他们会将妈妈犹豫的行为归因于“老师是不能相信的,所以妈妈不把我给她”。

离开之后担心孩子,于是又悄悄返回教室(有的妈妈是在幼儿园外隔着围栏看)。孩子一旦发现妈妈会突然出现在教室周围,她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捕捉妈妈出现的事情上,从而无心游戏,陷入期待与焦虑的困境中。

妈妈的挫败感和眼泪,会让孩子认为他的哭泣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她能够通过这个方式来左右妈妈的决定,从而变本加厉。

丹尼妈妈淡定的依据在哪呢?

我第一次看到丹尼妈妈时,也感叹丹尼妈妈比一般的妈妈淡定啊,当她面对丹尼哭的时候,她如何可以做到平静地、不露声色地离开呢?我思考了一下,有以下几点可供其他的父母参考:

在向孩子告别时,用语气、表情、动作向孩子传达平静的情绪,告诉孩子这里是安全的,充满乐趣,并且每天坚持这么做。如果你面带微笑看着幼儿园的一切,孩子也会慢慢去接纳幼儿园和老师;而如果你皱着眉头,一步三回头,表现出不放心,孩子也会更焦虑。

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你要上幼儿园,妈妈要去上班”,并向孩子承诺你来接他的时间。

相信老师,并用行动告诉孩子老师是可以依靠的。

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并告诉老师,让孩子在新环境中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一旦投入到自己喜爱的事情中,与妈妈分离的焦虑就能得到一定的缓解。

平日里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融入环境,喜欢玩并且知道怎么玩,这对孩子适应幼儿园很关键。

大部分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都会哭泣,这是他们来到新环境后的正常反应,因为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否安全,不清楚即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不知道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他们了。孩子会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内心的焦虑与担心,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相应的心理调节机制。所以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去舒缓、排解这种紧张和焦虑,给他一个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的“接口”。

作者介绍:杨珊珊,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硕士,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孩子和父母,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不断的整理和分析中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将会像烙印一般刻入孩子的骨子里。

上一篇:学会与自己和解 下一篇:初秋4款健康小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