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创作应注意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时间:2022-09-30 08:42:37

群众舞蹈创作应注意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

群众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民间艺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舞蹈的动律韵味、舞姿造型、作品画面、演绎方式等与传统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与传统美术的线条、色彩、构图,与传统戏曲的音、舞、美,与民间文学的艺术构思、意境营造,与传统武术的人体动作、姿态造型和构图变化等都有相互关联、相互借重之处。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母体”。群众舞蹈创作在确立主题的基础上,要善于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创作素材,丰富作品内涵,凸显民族特色,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要借助传统音乐,演绎舞蹈主题。从艺术发展史上看,舞蹈早于音乐,音乐从舞蹈中产生,独立之后又提携促进了舞蹈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就有诗、舞、乐一体和“舞者,乐之容也”的论断。音乐古称“乐舞”。在舜统治时期,代表性乐舞叫作“韶”,又称“箫韶”,孔子曾赞其“尽善矣,又尽善也”。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歌舞音乐是音乐发展的主流。至隋唐为止,歌舞音乐在音乐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唐代有情节的歌舞是歌舞剧的雏形,成为不成熟的初期戏曲,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规模庞大、结构严谨,是令人神往的音乐歌舞大曲。宋代形成独立歌舞剧体系。到明清时,歌舞趋向于特定故事情节的表演,演变成戏曲。从表现形式上看,舞蹈在表达方式上与民间音乐更为接近。音乐的节奏性、抒情性等,与舞蹈具有共同性。因此,舞蹈创作须从音乐的乐章或乐曲中去展开舞蹈的动作姿态,营造舞蹈的意境,演绎舞蹈的主题,表达舞蹈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任何群众舞蹈在艺术造型上,都必须通过音乐展现编导的思想和所表达的主题。民间音乐中的题材和音乐素材十分丰富,或喜或悲,或舒缓或激越,或清灵或浑厚,风格不同,曲调各异,题材纷呈,在群众舞蹈创作中,要善于将这些经典的民间音乐元素运用到舞蹈中,促进舞蹈主题的完美表达。

要凭借传统美术,呈现舞蹈意境。从艺术范畴上看,群众舞蹈的布景、服饰、化妆、道具、灯光等都属于美术领域,而且群众舞蹈的舞台、场景,也需要运用美术设计制作。因此,在群众舞蹈创作中,塑造人物、表现技法,舞、美两者密不可分,共同塑造了舞蹈形象。如在民间美术中有一些口诀反映着对舞蹈的审美趋向,年画口诀说“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出口要占利,才能合人意;人品要俊秀,能得人欢喜”。舞、美相通,通晓了这个道理,舞蹈创作才会做到人在画中,画赋人形,构成画一样的舞蹈意境。还比如,要通过舞蹈服饰、化妆等区别人物形象、个性、品质等,做到一人一面,不能千人一面,就好比唐山皮影中的影人,头部有各色脸谱,正面人物雕成镂空脸,弯回形环勾眉眼,通天鼻梁,显得俊朗、洒脱;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目夸大,一幅老奸巨滑的坏样儿;丑角在眼睛上加画一个圆圈儿,表示诙谐轻佻。群众舞蹈角色的塑造,也要善于从服饰化妆等美术角度来准确把握。此外,民间美术素材运用得好,还能有助于提升舞蹈的主题意境,如2006年春晚的舞蹈《剪纸姑娘》,把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结合,并用舞蹈的艺术形式展现,表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情。

要借用民间文学,丰富舞蹈表达。民间文学艺术具有多种艺术形式,它主要包括言语表达形式、音乐表达形式、行为表达形式以及物化表达形式等。民间文学通过文字形象的描写、语言生动的讲述或是行体艺术的表达,来刻划人物、描绘环境、叙述情节,从而反映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而群众舞蹈则是以形体动作来展现生活、表达情感,塑造艺术形象。群众舞蹈与民间文化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异曲同工,都通过所塑造的形象使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与联想。如,“跳萨满”是满族传统宗教萨满教的一种祭祀形式,萨满跳神时所击打的单鼓,又称太平鼓,萨满边击鼓、边跳跃、边吟唱,形成了一种舞蹈与民间口述文学相结合的民俗文化形态。创作群众性的太平鼓舞,在移植运用太平鼓的传统动作基础上,还要考察传统的说唱形式,丰富太平鼓的文化内涵。此外,舞蹈艺术的创作离不开文学语言,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时,舞蹈作品的形象首先必须通过文学语言进行书面化或意象化的构思,使舞蹈形象在创作者心中树立起来,并一步一步地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要依托传统戏剧,开掘舞蹈空间。中国传统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传统戏剧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时期是戏剧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唐代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剧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明清以后地方戏兴起,地方戏与民间舞表现地更加融合,两都相互影响,共同繁荣发展。因此,从戏剧的源起看,戏剧源于舞蹈;从戏剧的演进看,舞蹈又成为了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舞蹈创作要多从戏曲艺术中学习借鉴舞美、服饰、化妆、音乐、神态、动作等传统的文化元素,创作既有民族特色,又被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民间舞《俏夕阳》在2006年央视春晚一举成名,该作品是唐山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离退休职工排演的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群众舞蹈,成功运用了皮影戏中影人的动作神态、人物造型、服装服饰等元素,凸显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群众舞蹈创作的一个典范。

要吸纳传统武术,活跃舞蹈语言。传统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武术以其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协调系统的动作套路、舒展敏捷的运动架式、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以及人体所特有的动作韵律美等特点,使传统武术日益走近百姓生活,成为群众舞蹈健身、休闲的重要活动形式。河北盐山县的武术扇、沧州落子霸王鞭、青龙满族民间舞猴打棒等,实为群众舞蹈,但都以武术成分为特色。在河北沧州肃宁县至今还保留延传着一种独特的武术戏,一些专家至今在认定其门类归属是舞蹈还是戏剧上,仍有不同见解。总得看来,肃宁武术戏既有传统戏剧的基本特征,也有广场舞蹈的一些特点,是糅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以“舞”“武”表演为主、简单道白为辅的文化样式。综上,无论从技法、动作以及“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等方面,舞蹈与传统武术有诸多的共性和共通之处。群众舞蹈创作应善于从传统武术中采撷具有鲜明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武术动作,艺术地编排进群众舞蹈中,丰富活跃舞蹈语言,增加舞蹈的律动性,提升舞蹈的特色化,提高舞蹈的观赏度。

舞蹈是一种涵盖了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要素的综合艺术。在群众舞蹈创作中,艺术工作者应自觉树立艺术本源意识和创新意识,广闻博采,海纳百川,善于学习借鉴各种艺术中的有益成份,丰富舞蹈形式,为人们创作一批内涵、特色、韵律俱佳的群众舞蹈精品力作。

作者简介:

杜云生,河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省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

上一篇:试析高校钢琴教学对学生音乐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东北秧歌课堂教学中“艮”劲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