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质的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30 08:35:46

基于“非连续性文本”特质的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特质

《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一个新亮点,即“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凭证单、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保修单据、地图、广告、公告、目录、索引等组成。要求学生对此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等,这与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目的相吻合。

非连续性文本区别于连续性文本:它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信息量大,而且易于比较等特质;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和来源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考虑安排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模拟性和真实性;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其实用性特征和其实用功能明显;非连续性文本是评价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能力运用的最好范本。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认清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缺失及研究价值,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中,依据其特质探究策略。因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性质不同,所采取的策略研究则不同。

现分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第三学段的非连续性文本。在现有教材中就有非连续性文本相应的内容,比如说文本中的资料袋、阅读链接、导语链接、课外书屋、展示台等板块中的一些材料。

1.挖掘教材非连续文本的内涵是前提

教材中非连续文本不多,因此更应充分利用呈现在教材中的非连续文本资源,在教学中尊重这些文本和编者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构建非连续性文本相联系的知识体系。教材中呈现的非连续文本是以数据表格、漫画类、图文类等具体形式表达的,但它不是孤立的一个图或者一张表格,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的王国》,本单元除了文字形式打破了以往以句段为标志组合成独立的篇章安排之外,即把多篇独立的文本放在一起,他们在内容上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相互之间有补充。文中还插入了“汉字演变表”和“历代书法作品插图”。教学中把已呈现的表格插图与文字有效结合,启发学生对汉字的关注和思考。教学中关注表格、插图和文字中蕴含的关联信息,发挥各自作用,通常在表格中不能看清的需用文字说明,文字不能表达清楚的则用表格来显现,认清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字和图表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处理好非连续性文本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因为文本特点鲜明,教学时还需分析此文本呈现形式最适合、特别侧重达成三维目标中的哪一类目标或几类;是适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教学目标中使用,还是在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中使用;或者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中使用,还是几类并用。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积极因素,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人物描写一组》,分析文本特点,从三篇短文中找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由此提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揣摩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会迁移运用。此文本教学中渗透了三类目标因素的同时,特别关注的是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的习得、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遵循非连续性文本与思维习惯的关联。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教材内容遵循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习惯编排,教材中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要求同学们收集和处理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时,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知道研究报告主要包含的板块、内容、流程,学生试着选取生活中需解决的问题撰写,这是具象的认识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学生编写的情况反馈,选取优秀作品作为范本,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具体的研究报告的范本样子,这是具象思维;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报告加以点评引导,分析优缺点,与文本中的文字结合透视现象,引导学生的思维碰撞,抽象的思维过程在脑海中建构有关研究报告的知识体系;最后由抽象的思维再次提升到具体形象,修改自己的研究报告,形成比较完整的研究报告具象,这时的具体形象蕴含了学生的思考、评价,赋予更多的内容。

2.创建运用非连续性文本,丰富内容是根本

加强文本挖掘、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实现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之间互为渗透,在非文字因素和文字之间进行转化,变换形式在文字间渗入表格、图形、说明等教学因素,创建非连续性文本,充实教材内容。

(1)连续和非连续文本之间的互为“渗透”。文本间的互为转化和渗透相当于为我们搭起了一座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互为往来的教学桥梁。执教《新型玻璃》时,根据科普说明文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等,通过阅读文本提取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填入表格中。表格看上去直观、明晰,概括性强,重要知识点一目了然。之后再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进行表述分析概括。通过配以表格说明,让学生在陈述中感受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表格呈现的信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指导学生运用上述非连续性文本表格,选择其中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一种玻璃,制作新型玻璃的名片。名片包含姓名、家庭成员、个性特点、特长爱好等等,学生通过搭建名片载体,通过名片的介绍获取的不仅仅是阅读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在文本的互为转化中渗透了语言文字运用。

(2)实现跨学科之间“勾连”。与科学学科建立联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更好地理解“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借助六年级上册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图片和穿插图片之间的文字资料,通过几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启示?学生分析理解后得出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建立友好关系。通过非连续性文本,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知识。

与数学学科建立联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家的变化、本班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及其原因的分析、同学们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等,写一个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搜集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有些内容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可以利用数学中的《统计》(六年级下册),通过画统计图,或扇形或L形,以图表形式的呈现,依据图表中的数据,看统计箭头的表示走向,或降或升,进行比较判断,结论就很清晰。

3.渗透方法,指导阅读策略是关键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新课标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的要求,说明分析推理、获取整合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因为图表、说明文制作等文本材料学生接触很少,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方法策略的有序指导。

(1)厘清要素,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统计图表是非连续文本中人们常见的文本形式,图表中大量的信息空白之处,需要学生自己去推断、分析和遐想,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阅读图表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主要的构成因素及理解它的作用。首先领悟标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如以《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体能测试调查表》为例,引导学生先读标题,知道标题告诉我们的主题是:此文本提供了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体能检查状况;接着引导学生看清分类、图例。要看纵轴“检测项目”、横轴“升降趋势”,通过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的问题,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最后推理解析。按照这样的步骤一步步引导学生审视图表,并联系文本中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通过图标和文字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并对信息提炼处理形成自己的想法。

(2)罗列构成部分,进行信息整合。说明书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的《看说明书做台灯》为例,首先研读说明书构成部分,是从哪两方面介绍的(材料、做法);再研读共需材料,把材料一一罗列整合;最后研究制作过程,边读边想象制作过程,还原制作画面,提示学生:如果你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或迷惑?生自由讨论,师归纳总结,通过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选择修改方法,成功制作小台灯。我们还可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以前制作过的小玩具,为它写一篇说明书。这样从引导学生读懂说明书,直至学会迁移运用,实现读写整合。

(3)依据呈现现象,尝试分析推理。在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如《奇怪的东南风》,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爸爸的咳嗽好像和东南风有关。为了探究原因,每天听天气预报,记录天气、风向、咳嗽情况,根据记录情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推理,想象第二天的天气、风向偏向,猜测推论爸爸的咳嗽情况。医生张伯伯对记录表进行分析,确定了东南风和爸爸的咳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病因:原来东南风带来的空气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教学中通过了解文本大意,找出文本中有价值的信息,在想象中找规律,找准关键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推理分析成因,经过数次的推理得出结论,最后依据科学道理作出准确判断,在反思评价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学以致用,实践非连续性文本是目的

文本特征说明非连续性文本是评价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能力运用的最好范本。学会学习和生活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涵泳,生活中历练,检测中体悟。

(1)学习中涵泳。如预习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元认知,设计表格式的前置性学习单,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内容:如识字写字、理解词语,默读和浏览、理解课文,搜集信息等。用表格的形式安排内容和程序,阅读时清晰明了。再如复习时,整理知识重点与难点,形成知识网络是学生感觉负担较重又不容易做的一件事,机械重复的复习极易让学生身心疲劳,学习中有意识地补充非连续性文本,指导学生通过图表或知识树等形式来整理知识要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课文重点,呈现观点、归纳摘录、统筹整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2)生活中历练。生活中处处可见非连续性文本,捕捉机会去实践历练。带孩子去游乐园,选择做某项游戏时,先引导孩子看游戏规则、游戏说明再行动;去大商场或公园时,先指导孩子看懂商场或公园的平面示意图,了解其布局,知道出口、进口,知道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再确定自己的行走线路等。学生坐公交车上学,可设置出示公交站牌模拟情景,引导学生阅读,知道哪一站是目的地、需坐几路车、行车方向顺序怎么读等。引导孩子存压岁钱,看懂收益利率表,学会理财,这些知识能力不会与生俱来,必须结合生活经历从小培养。

(3)检测中体悟。语文考试中应该多加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检测。“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考查学生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通过检测掌握学生学的程度,以便适时改进教学,同时引起教师的重视。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评价考查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客观化的试卷加以笔试测试,也可以进行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方法,还可以通过作品的制作来说明,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获得的进步。通过检测可让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能力的“应用之本”的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赋予时代的气息,也提出了教学实践的新命题。它引发我们思考:要完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需要集结各类资源。如教材应增加非连续文本内容和类别,提供更多的实践载体;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连续性文本;研究者可增加一些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知识检测评价。总之,通过非连续文本教学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语文素养,发展学生能力。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值得探究的课题!?

上一篇:轻松学语文,快乐学语文,其实并不难 下一篇:对比,一盏点亮感悟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