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交通事故急救监护认识

时间:2022-09-30 08:05:52

景区交通事故急救监护认识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都要与交通工具打交道,因此,交通事故是全球意外伤害中最常见的,其中以公路交通事故———车祸为最常发生。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而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治,是挽救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阶段。本起发生在景区内的车祸是因雨天路滑大巴车在转弯时冲出绿化带所致,造成了大批乘客受伤。现将本次院前急救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7例,其中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例,肋骨骨折2例,多发伤2例,四肢创伤19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53~71岁,中位年龄为59岁。患者按病-伤严重度指数(illness-injuryse-verityindex,IISI)[1]计分,总分在1~3分17例,4~6分8例,7~11分2例。现场参加救护的医务人员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护士2名。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理,转运途中严密监护及救治,确保了27名患者转运到市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骨科和胸外科,无一例在转运中死亡。

2现场救护

2.1应急启动

接到电话指令后立即组织首批急救人员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并向急救站报告受伤人数、伤情等信息,启动急救应急预案,及时请求周边两家最近的医疗单位派出相应的救援力量,先后调集6辆救护车参与现场急救。2.2检伤分类救治立即对救护现场进行检伤分类,并为伤员戴检伤分类卡。对2名多发伤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外伤出血者给予止血、加压包扎;对2名疑肋骨骨折患者采取半坐卧位,氧气吸入;对4名疑胸腰椎骨折患者,由3~4人一起搬动,保持头部、躯干成直线,放置脊柱固定板或用铲式担架,并将双肩、骨盆、双下肢及足部用宽带固定好;对19名四肢创伤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2.3心理干预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创伤,患者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迫切希望得到救治。本次受伤游客来自两个旅游团,且相互间多数不认识,现场大多数患者表现急躁、声大、大声呼救要求先得到急救。现场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其重要,护土在这次院前急救过程中,首先迅速介入安抚、疏导工作;其次因人而异地做好解释,并充分应用非语言流、熟练的抢救技术,给患者以信任感[2],使其能积极配合抢救及治疗。

2.4快速安全转运

快速安全转运是降低伤员病死率的关键,快速安全的途中转运是交通伤急救的重要环节[3]。本组病例均在现场检伤处理后按分流与转运原则,向市级综合医院快速转运。首先转运2名多发伤患者,对2名疑似肋骨骨折患者因可半坐位也随救护车一同前往,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充分利用救护车上的设施行心电监护,必要时氧气吸入,注意伤口的出血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配合医生紧急处理,并保持静脉输液通道畅通;对4名疑似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由脊柱板或铲式担架固定后直接抬上救护车,途中嘱驾驶员注意车速,尽量减少急刹,保持平稳行驶避免过度震动,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痛剂;对19名四肢创伤患者,在医务人员陪同下由中巴车转运。全组患者均顺利转运。

3讨论

3.1山区突发交通事故现场的特殊性

山区道路弯多、坡陡、路窄,突发交通事故的现场多处在盘山道上,场地小,一边靠山崖,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大,现场较危险,局面较混乱。医务人员到后应立即察看现场,评估现场是否存在危险性、是否符合施救条件等,如存在危险,尽量将伤员转移到相对安全区,同时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

3.2多方联动争取救治时间

一旦事故发生,接到呼救电话后要科学合理调度,提高反应速度,并在调派后与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保持联系,了解伤情并及时请求周边医疗单位的支援,同时与市级综合医院联系,以便安排足够医务力量诊治转运到的伤员。交通事故创伤的救治与其他创伤患者的救治不同,需要与“122”及“119”联动,要借助于“122”疏通道路及疏散围观者,有时还需要“119”破拆车辆以解救被困者。

3.3伤情分类有效处置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现场急救时间不宜过长,力争快速转运或边抢救边转运,有学者[4]认为,发病1h内抢救为黄金时间,6h内为白银时间,6h以后称白布时间(死亡时间)。因此,早期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为严重创伤患者赢得确定性治疗的机会,提高交通伤救治的成功率。现场伤员的伤情分类是救援的第一步[5],分类后即刻为伤员戴检伤分类卡:绿色(Ⅲ类),即伤员清醒伤情轻微,对检查能配合并反应灵敏的伤员;黄色(Ⅱ类)即对检查有反应但不灵敏,有轻度意识障碍的伤员,虽不是立即有生命危险,但仍要引起注意;红色(Ⅰ类),意识丧失,对检查完全无反应,有致命的病情或伤情的病员,这类伤员需要最先治疗并转运;黑色(Ⅳ类),代表已现场死亡无法救治的伤员。救治和转运途中,验伤分类卡方便了各联动单位配合与施救,从而有序地按伤情的轻重缓急来解决处置的次序,避免抢救混乱的局面,以最大限度有效利用现场有限的医疗资源,为尽可能多的伤员提供快捷、有效的救治。医务人员在检伤分类中要根据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用便捷、高效的检查手法,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特别注意判断:有无颅脑损伤、有无脊柱损伤、有无骨折、有无复合伤、有无胸膜器官损伤和有无隐蔽伤[6]。

3.4医疗急救协作机制

本次医疗急救事件的成功,是启动景区急救应急预案和紧急救援预案的一次成功范例,显示了景区近些年来持续在旅游一线人员中开展的非专业救护员培训工作和每年1~2次的大规模模拟演练的成效。成批交通事故伤的救治涉及诸多方面,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指挥,医疗急救部门与其他联动单位紧密配合,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急救链,使各环节高效运作、规范链接是成功救治大批交通事故伤员的关键。及时、有效、合理的现场急救和伤情处理不仅为抢救赢得时间,更能有效控制伤亡和致残率。

上一篇:区委法律服务民生活动方案 下一篇:区司法部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