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策略探析

时间:2022-09-30 07:35:21

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策略探析

分层教学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目的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起点上有所提高。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分层教学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指导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发展水平的需要,又注意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3.可接受性原则。

分层教学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实施分层教学应以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为指导原则,力求各层次学生学有所长。

4.动态性原则。

实施分层教学时,教师应时刻关注着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兴趣志愿等方面的动态变化情况,调整学生的层间流动,注意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5.激励性原则。

分层教学中的评价,应以每个学生原来的起点为自身的参照,激励学生向上发展,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始终保持热情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成为“成功者”。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1.教学对象合理分层的策略。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教学群体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测试手段,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如果以测试作为分层的唯一依据,往往会产生错误分层。因此,分层前分析生情、班情,观察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必不可少。根据上课前两周的课堂观察把学生分成A、B、C层。

分层后明确各层的指导思想。对于C层,应降低起点,补缺补漏,扶着上马,多方鼓励;对于B层,注重夯实基础,分步前移,反馈回授;对于A层,应灵活机动,主动出击,拓宽思路,提高能力。

组建班内学习小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互补作用以及教学的生长力和助推力。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成为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班上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一般A、B、C层的比例为1∶2∶1或1∶3∶2。组建小组时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核心原则,由学习骨干做小组长;二是组织原则,小组成员应以自愿结合为主,教师建议为辅,组员要关系融洽;三是互补原则,应以好、中、差及男女互相搭配为佳。

划定不同阶段的课堂教学主体。经过分层,我们可以看到,B、C层的学生占主要比例。因此,前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倾向C层学生的补缺补漏,尽快使C层的比例减少;后一阶段的教学主要倾向B层学生的巩固和提高,尽量兼顾A层学生的提优。

2.教学目标分层的策略。

教学目标分层,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及班级中各层次学生可能的水平,制定与各层次相吻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明确到层,细化到人,可以避免以往教师在指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随意性、模糊性、单一性的弊端,使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化。因此,应该明确各层次学生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有利于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评价功能。

首先,教学目标分层的原则是“保底不封顶”,保证每个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按照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确定出一个总的教学目标――在现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时,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有所提高,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英语基础上有所发展。

其次,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分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为紧扣大纲和教材,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该教学目标;中层目标针对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立足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力求让这个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目标针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扩展知识。

3.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

(1)学法指导。C层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举一反三,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B层学生以再现学习为主,在巩固强化中夯实知识基础,学会运用语言知识;A层学生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发展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把握教学进度。在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大容量提问和练习加以训练与巩固,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宜作“低速”处理。在涉及“提优”或“补差”内容时,教师点到为止,作“快速”处理,以保证新课内容的主体地位。

(3)落实知识点应放缓坡度,注意梯度。对于C层学生,只是依据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落实单一的知识点;对于A层学生,知识点经过纵向和横向内在联系分析,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从深度和广度上加以落实。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有感 下一篇: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