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眼中的“同伴反馈”

时间:2022-09-30 06:29:06

学生眼中的“同伴反馈”

[摘要]“同伴反馈”,作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之一,其研究的深度及广度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同伴反馈’的定义、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成果,之后介绍了笔者针对本科英语专业课堂“同伴口头反馈”所进行的实验研究,客观报道学生对“同伴反馈”的看法,并总结教学启示。

[关键词]同伴反馈;活动设计;引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58-04

0 引言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大趋势虽然逐渐由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但由于各高校教学理念及教师信念等因素参差不齐,导致以师生间反馈为主导的现象较为普遍,“同伴反馈”的应用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由教师引发“同伴反馈”的意识不强,形式单一,缺乏变化和创新等。事实上,“同伴反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教师反馈”不可替代的教学活动之一。本研究以客观描述为主,介绍在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课堂中“同伴口头反馈”活动设计上的注意事项、引发策略、反馈内容及策略指导的教学效果等。

1“同伴反馈”的定义、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同伴反馈”(peer feedback)是异于“教师反馈”(teacher feedback)的一种反馈形式,顾名思义即同学问的相互应答及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交互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情感过滤假设等从多角度为“同伴反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指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重要性,强调质疑和批判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交互理论也强调外界对个人的影响,主张教学应设置一定的任务情景,让学习者通过交互或合作进行知识建构。维果思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把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与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视为学习者发展的社会源泉,学习者是通过与有较高能力的人的互动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的。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认为动机、自信和焦虑是影响二语习得的关键。同伴互动状态下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环境比个体的、相互竞争的环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英语教学领域,“同伴反馈”研究多集中于二语写作“书面反馈”上,众多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同伴反馈”在二语写作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睁“’。但与“口头反馈”相关的报道则较少,本研究着眼于英语课堂中同伴间的口头反馈(以下简称为“同伴反馈”),探索引发策略及反馈理论应用新途径,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对该领域的更多关注。

2 “同伴反馈”活动设计及教学原则

实验目的:探索、验证有效的英语专业课堂“同伴反馈”活动设计方案、引发策略及理论指导效度。

实验对象: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07级大二年级1-4班107名学生。

实验课型:英语阅读。

实验时间:2009年3-7月。

实验内容:(1)在英语专业阅读课堂教学中,结合师范生培养特色,实施引发“同伴反馈”的各种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内话题讨论、小组竞赛、以组为单位的演讲活动、讲课实践、参与授课设计(即小组讨论、为教师提供课上话题内容、课外阅读材料选择、活动设计方案建议等)及辩论等,比较学生对不同方案的接受程度和偏好;(2)在“同伴反馈”中引入并发展了“学习性评价”的观念,主张教师延缓提供终结性评价,将评价权先赋予学生,激发其课堂参与意识,促进思维活动。教师可提出“你是否认同某某同学的阐述,长处及不足有哪些?”,“你对同学的语言使用有什么反馈,如语音纠正、用词?”等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适时总结、引导、在旁协助。学期末调查学生对此评价方式的理解及接受程度;(3)为学生提供反馈策略概念及分类的理论指导,通过口头介绍、阅读书面资料、课上讨论、填写调查问卷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绍有关反馈策略的理论知识,如即时、延时反馈;鼓励、纠错反馈;显性、隐性反馈及具体的反馈策略等,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恰当应用反馈策略,促进合作学习。学期末考查学生对反馈策略理论知识应用效果的反馈。

3 学生对“同伴反馈”教学活动的反馈

在“同伴反馈”教学实施一学期后,笔者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同伴反馈”实验效果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7份,收回有效答卷107份,并针对问卷结果,随机选取12名同学面谈。问卷问题设计以开放、多项选择题为主,偶尔穿插单项选择题。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3.1 “同伴反馈”教学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有关“同伴反馈”课堂活动的设计,学生普遍看重活动内容设计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类型的多样性。同伴搭配及时间跨度设定的重要性也得到了60%左右同学的认可(见表1)。

被调查者对同伴活动中组员的配置没有达到较高的共识,似乎学生对同伴的语言能力及性别没有严格要求,但前提是关系融洽,语言能力高于自己或无较大差异(见表2)。主要原因在于:关系亲密会令其放松,有助于语言输出(41%);可从能力较强的同伴那里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43%);避免沟通不顺,学不到新知识(32%)。有趣的是只有3位同学选择能力较弱的同伴,认为“能力若优于同伴会增加自信”,看来“自信感”与“获得习得机会”相比完全没有优势。

学生对同伴反馈活动适宜时间跨度的选择,也没有压倒多数的定论,但45%的被调查者认为5至10分钟为益(见表3),原因在于如果时间过长,易导致说题外话(53%),易使用汉语(32%),或无内容可谈(34%)。

3.2 “同伴反馈”教学活动引发策略

关于“同伴反馈”教学活动的引发策略,“角色扮演”、“参与授课设计”较受学生欢迎;“小组讨论话题”、“小组间竞赛”以及“演讲”等形式居中;而“辩论”和“讲课实践”则不受青睐(见表4)。学生在面谈时反映“角色扮演”可激发学习热情。“参与授课设计”可令学生亲身参与教学环节,有助于转换视角,积累教学设计经验。不喜欢“辩论”活动形式主要源于学生对语言能力的不自信,辩论场面过于混乱以及语言知识习得少等因素。而学生的“讲课实践”则会引发对知识全面性和语言准确性等方面的质疑。

笔者尝试引入“生生间学习性评价”来丰富“同伴反馈”引发策略,生生间评价领先于教师评价。督促学生养成执笔记录的习惯,组织学生对同学的演讲进行内容、语音、用词、语法、仪表等方面的评价,对同学们课上话题讨论的观点进行总结评述等。调查结果表明:68%的被调查者肯定“生生间学习性评价”设置的必要性,认为对其学习及能力有推动、锻炼作用;其余的同学则心存疑虑,质疑“同伴口头反馈”的质量,对其参考价值及负面影响有一定忧虑(见表5)。

3.3 “同伴反馈”针对内容倾向、纠错需求及效度分析

有关“同伴反馈”更注重话语内容还是语言形式反馈的问题,在问卷结果中有所体现。调查反映话语内容反馈是学生反馈时关注的重点(92%),而对语音、语法、用词偏误等语言形式反馈则受学生语言能力及面子威胁等因素限制(见表6)。

88%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待他人的语言错误应有选择地指出,对不影响交流或理解的错误可以忽略不计。有趣的是,多数被调查者(84%)希望自己的错误能够被互动小组成员指出,认为他人纠错会提示其未注意过的错误(85%)或增加对习惯性错误的敏感度(73%),且不会影响其交流积极性(67%)。只有少部分学生对纠错怀有疑虑(见表7)。可见,学生是有接受纠错反馈需求的,多数并不介意面子威胁问题。

关于“同伴反馈”的效度问题,半数以上认为可增益其回答内容的全面性及逻辑性,但对语法准确性、词汇适宜性及句式复杂性提高等方面则不太认同(见表8)。可见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生对“同伴反馈”质量信任度不高。

3.4 英语专业课堂“反馈策略”理论指导及具体应用现状

在被问及教师是否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有关反馈策略、合作学习等理论知识时,80%赞成,认为是有益的尝试。多数认可理论指导的积极作用,面谈中学生表示很期待能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来,明了活动的目的及理论渊源,切身体会具体教学设计给他们带来的裨益,这样他们互动起来会更有目标及针对性。但同时,调查也反映出学生对理论指导下的“同伴反馈”自然度的疑虑(见表9)。

在反馈策略选取方面,对待他人错误时,半数左右的学生选择“重铸式”(即不明说错误所在,而是以正确的形式重复对方的话),“要求澄清式”以及“显性纠正式”反馈策略,而“错误重复”、“引导式”、“元语言线索”(提供、讲解相关语言知识)等反馈策略均不太受欢迎(见表10)。面谈中了解到后3种反馈策略不适合对话交际,更适合师生间反馈,因而倍受冷落。

但对待自己的错误时,希望他人采取的反馈策略与对待他人错误时的策略选取略有不同,选择“要求澄清式”、“错误重复式”及“重铸式”的学生数量有所减少,选择“显性纠正式”的最多(55%),而选择“引导式”和“元语言线索式”的人数略有增加(见表10)。面谈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对隐性纠错的接纳及自我更正能力不自信,希望自己的错误能够得到直接纠正或明确的指导性提示,而想省去自查及自我更正的麻烦。

4 结束语

此次调查给“同伴反馈”教学实践带来诸多启示:(1)在活动设计方面,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应精炼活动内容,提高趣味及实用性,兼顾多样性。组员配置以关系融洽、能力稍强或相当为理想状态。(2)在引发策略方面,活动类型首推“角色扮演”、“参与授课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小组间竞赛”以及“演讲”等形式,“辩论”及“讲课实践”可推至高年级阶段实施。“生生间学习性评价”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合作学习的有益尝试,期待后续研究会进一步完善其效用。(3)在反馈内容方面,调查反映,虽然“同伴反馈”多针对话语内容,然而多数被调查者有对语言形式纠错的需求,因而有必要鼓励学生利用恰当的反馈策略,适时纠错。(4)在反馈策略理论指导方面,适量的理论介绍可令学生明了活动的目的和方法,使互动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在策略应用上,应鼓励学生克服惰性,培养错误自查及更正习惯,利用协商、咨询及词典查询提高反馈质量。总之,本调查客观记录了学生对“同伴反馈”活动设计、引发策略、反馈内容及策略指导等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期待会为英语教学带来新鲜气息,引发创新研究。

上一篇: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趣”促“学”的途径 下一篇:多“读”并举,体味语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