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学校科学定位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9-30 05:48:59

地方高等学校科学定位问题的探讨

高等学校的科学 定位是关系到高等 教育 的质量、结构和效益,进而关系到 经济 、科技 、 文化 和整个 社会 发展 的重大问题 。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内涵包括:(1)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宏观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和方向;(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这是高校在整个 高等教育 系统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对培养人才的结构、规格和模式的定位;(3)办学水平和特色的定位,这是学校在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中位置的选择,即高校在学科设置、专业结构、科学研究 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定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的科学定位

进行探讨。

1.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社会性和生产性双重属性。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崇高社会公益事业的一部分,作为 社会主义 的高等教育更应如此;同时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和出科研成果,即提高生产力和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因而具有生产属性。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 人力 资本和科技进步已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的生产属性越来越凸显。正因为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所以必然与经济振兴、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来说,“育人”始终是高等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同时高校是知识创新和 传播 ,技术创新与应用 的基地,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人才、发展科技与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贡献。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中,地方高校首先应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牢固树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观。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是当今世界并行不悖的发展潮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日趋成熟。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展区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 工业 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现代 化。因此作为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定位,就是应该为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时代 发展对地方高校提出的 历史 使命,也符合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地方高等院校在强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更应强调其本土性,坚定不移地在培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加速科技向当地转化,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形成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尤其是要在西部大开发,发展中西部经济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战役中,在各地“科教兴省(区)”、“人才强省(区)”的战略实施中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地方高校只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只有通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飞跃发展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实现自己上新台阶、达新水平、出新效益的发展目标。

2.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

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和层次的定位主要是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的类型和层次的定位。当前对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模式提出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多样化和应用型两个方面。

一是多样化。这是由于: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多种规格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第二、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向多样化转移。第三、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的需要,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探索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与教学手段以及教学 管理 的多样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适应多样化的要求,必需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地方高校在资金来源、专业构成、人才培养、 管理体制 等多方面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模式。

二是应用型。随着世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 下一篇:我国劳资冲突的协调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