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思考

时间:2022-09-30 05:16:46

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思考

一、风格舞种专门化的特点

(一)训练性

从课程定位上看,这是一门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高标准课程,它对民族民间舞演员的训练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解放身体,激发潜在能力。每个组合都深入尝试不同风格舞种中的动作形态变化和技术技巧开发,以“桃李杯”组合为标准,严格要求,所以在训练强度和技术技巧开发上对演员肢体运用有一个较大的提升。2.体验不同人物角色,培养表演创造力。在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实际操作中,我的感受是,授课老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学生所喜爱的民间舞风格舞种范畴中进行创作,在课堂中,根据所选民族风格不同和不同学生自身性格与身体条件差异而选择和设计人物角色和舞段,在不同角色中,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更好的角色表演方式,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解决学生肢体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这一阶段对舞蹈角色的分析和诠释有更大的突破。3.改变考核场地,提高舞台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分小组采用教学汇报演出、片段汇报演出、舞台剧目汇报演出等方式,来展示教学的成果,在舞台上以演出的形式进行考核,做到从课堂教学到舞台表演无缝衔接,让学生能在舞台上找到表演的感觉,了解舞台并驾驭舞台。

(二)创作性

从单一性组合到表演性组合,往往要经过编导对动作的再创作和对结构的编排,大致可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保存民间原有形式和风格特点,突出编导个人的意想,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第二种类型是以民间舞蹈中的某些素材为基础,结合该民族劳动、社会生活中最富有时代精神的动态形象,汇入编导对该民族的热爱和期望,从而形成新型的民间舞蹈。第三种类型是编导根据个人创作的意图和构思,不拘于某一形式,而是广泛地从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民间舞蹈中,筛选素材,提炼和塑造臆想中的舞蹈形象,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舞台艺术的新型节目。①那么,专门化课程所承载的内容不仅仅是传承,而是使民间舞从民间走到课堂,从课堂走到舞台的一种飞跃。专门化课程呈现的表演性组合特点又相当于“桃李杯”等一系列竞技性舞蹈组合,既需要具备纯正的风格性,也需要有适当的民间舞技术技巧,这就需要将基础元素不断重组,在风格不受影响下将动作元素或技巧变异,创作出新的、独特的表演性组合。通常,风格舞种专门化就是为桃赛的组合竞技量身定做的,虽然看起来离民间的“民俗”越来越远,但是它离舞台越来越近,其定位为“源于民间,高于民间,既不失风格又科学规范”。②专门化课程教学是提炼民俗精髓,创作适应剧场表演的民间舞过程,它为民间舞课堂走向舞台提供了桥梁。这也是民间舞发展和适应时代潮流所要经历的必然趋势。

(三)文化性

作为由基础教材生成出来的用于完善表演专业培养课程的“风格舞种专门化”,它的文化性在于从课堂组织形式上来看,更贴近于民间。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孕育了56个民族,有各自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更具有多姿多彩的舞蹈艺术,有自己不同的节日节庆,不同的庆祝方式,他们有自己不同的祭祀形式、不同的规定仪式。我们的民族民间舞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民俗活动中来的,专门化课程是按单元课中的基本,汲取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将场景再现,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真正理解动作来源,深入研究民族风格特点,熟练掌握该民族的舞蹈规律。

二、专门化课程设置对表演专业教学的影响

(一)利

首先,专门化课以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为宗旨,尊重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帮助学生解决身体运用上的难题,提升了在舞蹈中的技术表现力。其次,专门化课程的设置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专业的教材建设的试金石,为培养优秀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的方式做了深入尝试。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表演意识受到了有效启发,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了规范和规格失去舞蹈的意义——为动作而动作。再次,风格舞专门化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表演才能,促进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的各种思考,为民族民间舞剧目表演奠定基础。最后,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方面,使教师和学生在保证文化风格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不断探索和创作新的适应新时代背景的创新型民间舞作品,具有民间舞传承的变异性。

(二)弊

风格舞种专门化课在实施上也存在一些弊端。1.教学安排与资源方面(1)教师所擅长的领域广度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差异性一旦大于这个限度,那么这一部分的学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2)此前有提到“风格舞种专门化”课是与舞台表演有着紧密联系,为其铺垫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还是在教室进行,表演环境和氛围与舞台表演有较大的差距,到了剧场上了舞台,而造成演出效果有折扣,达不到预期水平。2.教学成果呈现形式方面(1)过多地照搬或一味重现原生态表演形式,不去寻找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的新的表演方式,不具有课程发展的长远性。(2)过分追求创新和独特,大量使用现代舞手法创作和改变民间舞的风格规律和意识形态,违背了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

三、对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的思考

我经历了十年以上专业、系统的舞蹈学习,并活跃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与教学一线岗位中,我以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作为引子,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培养优秀民间舞表演人才的刍议:

(一)优先考虑古典舞基本功训练

基训课是每一个舞蹈演员不容忽视的课程,近年来,基训课的教材可谓层出不穷。在实用性方面,与民族民间舞审美风格相似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更适合中国民族民间舞演员,绝大多数民间舞专业学生,他们的中专生涯接受的都是中国古典舞的基训课程,就古典舞的训练性与舞种内在的风格、艺术的属性、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来说,与民间舞风格训练课配套,二者形成相互关联的“统一性”关系。③所以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课是更适合提高民族民间舞演员在身体上的灵活运用的课程。

(二)专业方向设置粗略化

从1989年开始就有专业院校把民间舞专业分为表演与教育两个方向,它们的课程设置也很不一样。而现今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太“专”的课程设置,限制了一大批学生对于多样化知识的汲取,所以不应区分表演与教育,而应筛选优质课程,重新设置。

(三)扩大与院团之间的合作,做到课堂到舞台无缝衔接

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业,而都是针对培养表演人才去做的一系列课程计划,最终还是以培养演员为目标。在校学习多年的专业课程,目的是有朝一日能登上舞台,建议可选择性地在后两年将教学场所转移到舞台上,与各大院团进行合作,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是一门综合考虑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单元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递进教学,从多年实践来看这一课程有助于提高和突破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表演方面的能力,对教师在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尝试方面提供了又一平台。通过对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的分析,它对整个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的价值是利大于弊的,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需要不断思考整体课程实施的协同性,各司其职,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寻找更好的培养方法,以培养优秀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为最终目标。

作者:林扬帆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堂怎样提问更有效 下一篇:小学科学课中的自主探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