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应做到笔下有我

时间:2022-09-30 01:07:26

写作中应做到笔下有我

内容摘要:“我”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是中学生写作的“万能素材”。在叙事类作品中,以“我”的观察为视角,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叙事;在抒情类作品中,加入了“我”的观感,感情抒发显得自然妥帖,易于让读者产生共鸣。中学生如要写出有内容有感染力的作品,将笔下有“我”的写作理念运用于平时的写作实践当中,不失为一剂灵丹妙药。

关键词:写作; 有我意识; 方法;

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这是作家刘醒龙在《小说选刊》2009年第一期上面撰文提到的一首小诗,名为《一碗油盐饭》,是他十几年前偶然听到的。他介绍说这些年在很多场合自己都会讲到这首诗,即使是巴黎讲学时也在听众当中产生相当强的感染力。最让他难忘的是在鄂东一次讲座上,一位看门的老人听后竟然嚎啕大哭。

一首仅52字的平白如话的短诗,何以蕴藏着如此惊人的情感能量?原因就在于这首诗歌是以“我”的视角叙事,抒情主人公亲历的永诀唤起了人们普遍的情感认同。

事实上,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作都是因文中有“我”使得作品在形象塑造和感染力方面更胜一筹。

一般而言,在文章写作中,“我”的功能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我”是行文主体。这类作品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为代表。此类文章中,“我”多数情况下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是叙事抒情议论的主体。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作者本人的思维认知或情感体验的主观性产物。

第二种,“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作品通过写“我”的一次乘坐人力车的经历,将“我”的市侩庸俗和人力车夫的淳朴率直对比,突出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人物的人性之美。“我”在作品中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或者介入者,但处于陪衬的位置。

第三种,“我”是旁观者和见证人。较为典型的当如鲁迅的《祝福》《故乡》。这类作品中,“我”实际上是游离于文中的主要人物圈、环境以及中心事件之外的“外人”。或者说是一个目击者,偶然见证了与自己无多少关联的他人的生活场景,同时又是一个讲述者,冷静地讲述别人的故事。

那么,具体到中学生的写作实践中,究竟该如何构思才能让我们的作文借“我”之力,写出佳作呢?同学们不妨从如下四个角度入手,构思行文。

一是立足“我”与他人的关系行文。写作时可以选择身边人、熟悉人,甚至萍水相逢擦肩而过的陌路人入文,立足于“我”与这些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过程,书写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如此作文,文章自然亲切,饱含深情,极易引发阅卷老师的情感共鸣。

二是立足“我”与社会的关系行文。将“我”视作社会的一份子,写“我”置身于五彩缤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的所见所闻所感,着力表现“我”对社会的认识,对世相的感触,以“我”一个人的视角来透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风貌。

三是立足“我”与自然的关系行文。阔大雄浑的自然王国包罗万象,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宠儿,在自然面前,我们应当深感敬畏。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类出于片面追逐利益的目的,强行改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行破坏掠夺之举。而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已经让人类深受其害。作文时,写写发生在“我”和自然之间的难忘事、有趣事、荒唐事、遗憾事,足可见立意的高远,境界的超拔。如此厚重大气的作文,自然会被阅卷老师青睐。

四是立足“我”与自我的关系行文。自我就是自己的心灵世界。如果说上述三个角度都是以“我”为中心思维和情感向外投射,那么这种角度就是向内投射,直接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内省。观照内心,反省自我,处理好“我”和内心的关系,使“我”和“自我”相互包容和谐相处,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这类作文,作者可以以细腻的笔触揭示自己个人化的情感体验,袒露思绪,陈述感想。对于情感丰富、心思细腻而且文笔优美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同学们在平时作文中,如能将“我”的印记刻画得更鲜明一些,把“我”的表现描述得浓墨重彩一点儿,突出“我”的分量,是不愁写出妙文佳作的。

赵功强,望必春,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上一篇:细节描写面面观 下一篇:怎样把作文写得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