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重在积累

时间:2022-09-30 01:05:18

学生习作重在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学生习作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一、积累词汇

1.从课文中积累

每一篇课文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词句。教学时我采用“三步曲”让学生进行积累:(1)课前,充分预习,把自己认为好的词句画下来,自由品读、体会;(2)课内,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加深对优美词句的理解;(3)课后,摘抄其中优美的词句,熟读成诵融会贯通。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画出这样一些词语“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掠过”、“沾”、“落”、“几痕”……在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知道了其中一些词语是写外形的,其中一些词语是写动作的;也提出了一些疑问:“为什么用‘几痕’一词修饰电线,不用‘几根’呢?”“为什么用‘掠过’写燕子的动作,不用飞过呢?”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这些优美词句的妙处。课后,我让学生把这些优美词句摘抄下来,进行小练――《写一个小动物》,这样,适当运用,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储存,日积月累,就会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习作养料,学生的词汇量定能不断增加。

2.从课外阅读和传播媒体中积累

“开卷有益”。我紧紧抓住我校课外阅读特色,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学习资源,平时多看一些课外书籍、报刊、电视,开阔视野,增加新鲜词汇。在学生习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朕”“寡人”一类的词语,这都是学生看电视剧的收获。一次描写植物的习作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岁寒三友’之一――竹子种类繁多,有毛竹、湘竹、斑竹、剑竹、紫竹……”学生真的见过这么多竹子吗?他怎么知道“岁寒三友”呢?经“请教”后才知道,此学生读过一本介绍植物的《百科全书》。可以想象一个从不看课外书,不看电视的学生,语言是如何的贫乏。通过阅读、观看来获取、积累,不但学生的词汇量会增加,思维也自然会活跃起来。

二、积累素材

1.从书本中积累

一篇篇课文向我们讲述着一件件生动的事例,而在这些事例中,有许多是学生们“似曾相识”的。同样,我们也见过的物,经历过的事,为什么作者能把它写下来呢?我在教学时,总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累作者的写作素材,感悟作者的观察体验。“养花”是许多人的爱好,当我教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花草,谈谈自己养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学文。学生知道了作者爱花更爱养花,可以从养花中得到许多乐趣,并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养花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加深不是简单的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而是从感知到理知的过程。由此,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是没有素材,而是缺少发现。

2.从生活中积累

我国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观”指出:“社会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学生的大课堂,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习作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为了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我让学生坚持写周记。每周内容可多可少,写出自己所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和印象深的人,优美的景……周末全班交流,对有意义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谈体会。经过尝试,我受益匪浅。

三、积累习作方法

学生积累了素材,如何将感性的生活素材转化为理性的文字表达是习作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前三学段的写法指导。鲁迅先生曾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由此可知,小学生无需对习作方法作系统了解,但我认为感性认识习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实现这一认识的重要途径便是积累。

1.从“老师”身上积累

这里的“老师”有二:一指教师,一指书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次阅读,我都让学生在书中批注。这种批注,有时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情,有时便是学生对习作方法的认识。如:学生在阅读《白杨》一文时,在“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旁有所批注“设问”。“爸爸究竟表白的自己什么心呢?”“爸爸借白杨说自己。”我发现他们的批注中,除了涉及课文内容外,出现了“爸爸借白杨说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这是学生对课文写法的领悟。我及时小结“我们把作者的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可运用。”长期以往,学生对常见的写法便可驾轻就熟。

2.从学生身上积累

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大体分为三层:(1)语言生动形象,选材新颖,能灵活运用写法;(2)语句通顺、流畅,选材落俗套,偶尔能借鉴一些写法;(3)语句不够通顺,表达能力差。针对此,我充分运用“学生之间零距离的亲密关系”树立榜样。对学生习作中某次运用的习作方法及时表扬。如:一次练习想象习作《二十年后》,有一位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写道“二十年后,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恶化,无法生存。此时,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以前的美好生活: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多美呀!”学生在此充分运用了对比的习作方法,把“二十年后的恶劣环境”和“现在的美好环境”进行对比。在习作评讲时,我对之进行肯定、表扬。后来我发觉这种对比的写法在许多同学的习作中有所运用。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大量的素材,一定会使学生的习作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

上一篇:哪里都是你的舞台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材取舍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