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园林建设中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关系

时间:2022-09-30 12:54:05

协调园林建设中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关系

摘要:由于近年来园林化城市建设的带动,城市园林建设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并且慢慢地释放着它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城市园林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筹协调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 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82-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绿化园林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城市园林建设事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丰富居民业余生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障城市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园林景观从经济角度来评价,就是一座无污染、多受益、少投入的工厂。其生态效益不只是眼前的,而是长远的。可以说,从古至今,园林建设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既得益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园林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客观规律。协调好园林建设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园林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园林建设的概念

在我国, 园林的称谓始于西晋。“园”指建筑、水池、山石和树木的综合体,“林”则指成片林地。园林是依靠植物改善居住和休憩环境的区域。

如今的园林已从过去围墙里的封闭式园林走向街道、广场、市区、郊外、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园林体制也从过去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和寺庙园林发展为政府办园林、社会办园林、企业建设风景区的新阶段。园林包括了风景名胜、社会规划绿化、道路绿化、城市绿地、花卉经营和生态多样性保护等诸多领域。

现在的园林建设是指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休息、游览场所而进行的绿化、景观建设和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其具体内容除公园、庭园的设计、建造外,还包括古迹名胜地的绿化,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环境的绿化,道路、广场和滨河、滨湖、滨海地段的绿化,城市中以防止污染或保持水土为目的的防护绿地营建和废弃地绿化,森林公园和郊野休养区、疗养区的建立与绿化,对天然风景包括古树名木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修整与利用,以及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建设等。

2 园林建设的作用与目的

2.1 社会文化功能

2.1.1 美化城市 优美的园林建筑,珍奇的树木花卉,一直是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都市高楼凌立,交通拥堵,现代化的设施越来越多的填满了都市人的生活。在这个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剧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境变得更加明显和迫切,将自然引进城市便成为解决这类问题最好的方式。返璞归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放松身心,更加健康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

2.1.2 丰富业余生活 丰富的园林设施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园林建设中,公园、广场、绿地等使人们能够在闲暇的时光有个好去处,人们可以在树荫下乘荫纳凉、聊天散步,与绿色空间零距离接触,充分享受这份自然优美的环境和景致。对于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代社会而言,园林建设本身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老年人群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为孩子的成长塑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1.3 提供防灾避险场所 城市人口密集,人群活动频繁,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时,这些广场及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的设计将成为危难时刻人们重要的避难场所,进而降低灾难损失和对人员的伤害,以此提高城市的防御能力。

2.2 经济产业功能

2.2.1 园林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园林事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园林而催生出来的旅游业、花卉业以及园林建筑等行业正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因此园林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对于那些重视生态过程的园林建设强调自然生境的恢复,提倡生物多样性的线性绿地空间一般能恢复到无需人为管理的自然状态,因此节约了大量后期养护经费。另外许多城市和社区出现了“以绿引资,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繁荣了经济,提高了城市的品位,为城市制造了绿色名片。

与此同时,很多房企开发商也发现优美的绿色环境可以有效促进楼盘的热销,更加细致的小区景观有利于价格的上涨,这便提前预示了绿化与物业市场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2.2.2 园林建设可以节约能源 据《中国花卉报》2004年9月23日报道,上海民星村建成的生态园林,使该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7.5%,乔木、灌木共6238 株,行道树112株,草坪1130平方米,绿化价值为:年产氧气16.7吨,价值3 万元;吸收二氧化碳79吨,减少损失207元;除尘15.2吨,节约清洁费用183.5元;调温相当电费35万元,总价值38.039万元。

2.3 生态功能

合理的园林建设,可使气象因素产生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显著变化。园林建设中,森林绿地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从而在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地抑制温室效应。另外,在市区内大量植树、栽花、种草,利用园林绿化人为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人们可以利用绿色植物所特有的生态功能,吸收有毒气体,减轻空气污染和防尘杀菌,防病治病。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它们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减少噪音和防止沙尘。对于空气污染较重的工业城市具有较高的生态恢复价值。

3 园林建设中经济与生态效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1 园林建设滞后或超前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3.1.1出现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无论是城市广场的建设或是居住小区的景观建设,为了体现其档次和品味,多地频现“暴发户”式的设计。我们可以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居住小区看到阵容庞大的希腊神话雕塑、气势恢弘的喷水、亮铮铮的大理石地面、恍如白昼的灯柱,进入小区如同进入了皇宫殿所般。多地的城市广场、公园等也同样使用了多种使人视觉上感觉气派的景观元素。

不可否认,适当建设广场绿地对改善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条件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诸如现在多地频现的“白宫”以及上述所说的唯气派为重的园林建设,不能对经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这种“过度超前”的园林建设,不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不考虑居民生活、休闲的实际需求,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得地方财政不堪重负,是名副其实的所谓政绩工程。并且这种肆意的模仿西方他国的景观建设也在有意无意中渐渐的淡化甚至抹去了我们自身拥有的园林建设精髓和意境,过度的“山寨”建筑和景观必然成为经济建设滞后的负担。

3.1.2 解决对策 西方的巴洛克园林受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颇深,但是中国在民国之后反而大量模仿西方园林及建筑模式,渐渐的在淡化甚至抛弃我国的传统园林文化。20世纪90年代末,才逐渐出现城市把假山、盆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搬入到城市中去的现象,这种把我国传统园林继承与发扬的方式是值得我们现代设计者深入思考与加深利用的。

3.2 “见缝插绿”的破碎化的斑块格局

3.2.1 出现的问题 随着城市园林的逐渐兴起,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与发展园林绿化建设事业,但是多地的园林绿化没有形成系统性,多是孤立的生境,缺少联系的纽带。同时为了增加城市绿量,“见缝插绿”的现象频频出现,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城市中由于建筑面积大,可用于绿化面积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是我们着力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在2012参展戛纳的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影片最后用来结尾的城市屋顶花园的设计是对现代都市拓展绿地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解决方案。这提醒着园林建设者,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平面及垂直绿化中丰富的植物配置,稳定植物群落的营造,还要注意绿化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楼顶绿化、阳台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等。

3.2.2 解决对策 向建筑索取绿色空间,将成为现代城市绿化的途径之一。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必将会大大提高绿化面积指数,避免见缝插绿,有效提高城市绿量,绿化的生态功能会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明显增强。同时绿道的兴起成就了城市绿地的连贯性。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从而将城市零碎的绿地组团进行合理有效的串联,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绿道的建设不仅是美化环境、优化生活的一项惠民工程,并且其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同时绿道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具体行动,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在城市园林规划和建设中,应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协调好城市绿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整体城市生态环境,将自然引入城市,达到“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佳境。

4 园林建设中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筹发展

4.1 经济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

1985年《文汇报》中有报道称“不少单位对公园绿地采取蚕食政策,一块又一块地挖去造厂房、仓库,园林系统有些单位也变相侵占公园绿地,开商店、办旅馆。据不完全统计,到1984年底,全市51个大小园林中,被侵占的绿化用地达52亩之多。提倡发展第三产业之后,又有不少公园绿地被占用。”虽然这是早些年的报道,但是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依然是存在的,园林绿化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招商引资,拉动了城市的旅游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经济的扩张便不免在局部地区开始出现蚕食绿地,改建宾馆等现象。

而还有一些现象的存在也是值得思考的。比如,园林绿化事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于是有些政府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不考虑政府的财政收支及绿地系统的完整性,出现“拆房建绿工程”。从表象上看,绿量明显增加,但是却需要以数倍、数十倍的投入进行环境重塑。使园林的生态效益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减弱了其生态功能。

还有些园林部门或单位在公园中巧立名目,乱设“关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严重违背了公园绿地建设的本质,这也反映了我国在公园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4.2 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统筹发展

对于目前在园林事业的发展中经济与生态效益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当从各个角度去审视,通过园林绿化管理法制化兼顾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加“依法治绿”的迫切性,以法制保障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4.2.1 应该严守规划,从法制出发 例如,严格控制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制订土地转让、土地借用、房屋拆建等的法制措施,控制盲目的“拆房建绿工程”,维护城市园林绿化的严肃性。

4.2.2 实行养护管理法制化 以立法的形式把绿地、树木、养护、管理列为所有者的责任;制定不同的养护质量标准,把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市民中去;同时,兴办绿化养护企业,开发绿化养护市场,实行集约化经营,为社会绿化养护服务。做好所有绿地、树木的养护管理,使其茁壮生长,是发挥生态效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巩固绿化成果的关键,与发展具有同样意义。

4.2.3 规范的市场管理 城市绿化产业正蒸蒸日上地活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全社会对绿化建设的投资以及市民对绿化的消费,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各种所有制的相关企业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绿化市场。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应,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绿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引导市场的运行;运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使行业的经营方向、发展规模、资源配置符合城市绿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建设备受重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我国在近几年城市面积剧增,每个城市约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作绿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改革和深化,园林建设的功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园林行业在有些地方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

虽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园林形式的形成,但只是影响一些表面的形式,无法真正影响到园林的本质特性,因为社会与经济才是决定园林发展主导因素,只有当社会经济进入了繁荣期,才会有园林相应的发展成就。现实告诉我们,今后城市的管理者们首要任务之一便是如何使园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更为理想的和谐统一。通过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维护城市和谐稳定、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宏彬.园林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生态环保・园林,2005(12).

[2] 黄凯.园林经济管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9.

[3] 李金娜.生态园林与城市发展.山西建筑,2002,28(3).

[4] 陈自新.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园林,1998,14(5).

[5] 王浩.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6.

[6] 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7] 王茁.风景园林与城市经济[J].生态环境与经济,2005,(4).

[8] 赵书彬.中外园林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 邓文华.我国园林发展状况[J].广东建材,2008,(8).

[10] 张京宝.城市园林绿化经济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11] 孟兆祯.中国园林的发展与问题[J].城市管理,2005,(2).

[12] 王广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园林建设[J].中外企业家,2004,(4).

作者简介:徐露,女,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上一篇: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下一篇:化肥的选购及使用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