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四个关键点

时间:2022-09-29 08:52:44

【前言】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四个关键点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抓住情境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很多教师认为,在导学案中没有必要创设情境,完全可以抓住重点,专门训练。其实不然,我们完全可以把问题情境化,把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构建一种学生能探...

初中物理导学案设计中的四个关键点

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困惑:对学生而言,学生被动学习时间长,而主动活动时间少;学生的刚性作业完成后柔性自主练习少,这导致了学生学得很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对教师而言,很多教师觉得物理课太少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很多问题教师没有时间讲,这些原因导致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的投入不足。当然,还有很多学生手头上都有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是这些相关资料线索多而不简洁,初学者不易理清头绪或掌握要点,这让学生学习物理进入了一种陷阱,不能自拔。

为此,为了从源头上为学生减负,给教师教学活动的选择提供方便,为学习效果的展示和评价创设条件,我们认为导学案是最好的“学材”,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笔者认为导学案的关键点是主体性、情境性、自主探究性、拓展性。为了使导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导学案实施的关键点出发,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导学案。

一、抓住主体性,实现导学结合

在物理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导学案要尽量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思考情况,以便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比如在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时,为了进一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可以人造卫星为题,设计导学案,其中一部分是:(1)教师介绍近地点和远地点。(2)卫星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什么能最大,什么能最小?在远地点时,速度最小,什么能最小,什么能最大?(3)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通过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的思维发展以一个缓冲,同时也贴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抓住情境性,调动学生积极性

很多教师认为,在导学案中没有必要创设情境,完全可以抓住重点,专门训练。其实不然,我们完全可以把问题情境化,把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呈现给学生。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构建一种学生能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凸透镜成像》导学案的设计中,可设计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1)想让投影仪投影出来的字更大些,投影仪上的凸透镜应向上调,还是向下调?(2)用放大镜放大书上的字时,是否离书越远像越大?这样的设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抓住自主探究性,提升思维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可见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还应该围绕自主探究,设计相关问题,在设计中要把握这几个思想:该节课通过设计哪几个问题完成物理教学内容?这几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采取了哪些互动的形式?学生参与程度如何?这几个问题学生落实得怎么样?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怎么样?学到了哪些过程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才会得到加强,学生才会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学《杠杆》时,可设计这样的探究过程:(1)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2)阅读P3,思考实验步骤;(3)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4)根据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可见,这种有控制的探究活动为今后的学生自主探究做了准备。随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四、抓住拓展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变化,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得怎样”等问题,让教师少教甚至不教,让学生的学习能勤于自主、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教都应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来做。为此,导学案的设计,还应该注重思维的拓展,以此来拓宽学生思维渠道。

比如在学习《滑轮组》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车陷进泥地里,车里有两个滑轮和绳子,请设计一种最省力的方法,把汽车拉出来?

总之,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有许许多多的技巧,但目的和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既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因趣而学,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不断深化学习,还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张路生,仝奎.关于导学案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1(3).

[2]任长富.关于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1(7).

上一篇: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对初中物理教材如何渗透STS教育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