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时间:2022-09-29 07:07:15

金融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内容摘要:上海正处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十字路口,应该选择哪种路径继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金融中心的相关评估模型可以较为客观地度量和评估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运作方向和发展模式。对现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各方面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总结,有益于上海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指标模型 发展模式 定量分析

2009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有关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关意见,这无疑使得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上海更加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市值显著提高,并于2007年超越香港,列为全球证券交易所联会所有会员的第六位。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可是它的价格发现功能被扭曲、同时多数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不强,整个金融市场在不断对外开放中,仍然显得十分脆弱。

上海正处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十字路口,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进行发展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金融中心的评估模型可以较为客观地度量和评估现有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运作方向和发展模式。不过,国内学术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数量还是较为有限的,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对影响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和指标进行说明,并且对于当今最主要的两种发展模式进行解释。然后以新加坡和香港两大金融中心为考察对象,建立金融中心金融指标模型。随后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方法,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检验这些指标对这两大金融中心发展的显著性。最后利用得到的回归模型以及检验结果对上海如何进一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意见和建议。

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及其指标

从广义上说,金融中心就是一个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其他地方更有效率的城市。影响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一般而言,影响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主要因素有三个:经济因素、金融因素和政治及外部环境因素。每个因素都有其相应的指标来反应,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出某一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程度。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金融因素和金融指标,虽然外部环境因素同样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本身很难量化的特点在这里就不进行详细的赘述了。

根据国际金融中心创立条件的理论,一个金融中心首先应当是一个经济中心,它不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还要有较强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一个地区如果有强劲增长的本地经济,就会产生旺盛的资金需求,从而拥有高的投资回报率来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1999年,英国牛津能源研究所专家波德曼设计了23项被认为是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指标,本文则以易量化、数据较易获得和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运行具有较高相关度的原则根据该体系选择了相关的经济和金融指标。

对于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言,毫无疑问金融因素当然是影响该地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一个地区要想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本文着重研究的就是金融指标,所以将金融指标细化为三个方面:金融发展指标,金融国际化指标以及金融业技术设备指标。

国际金融中心两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回顾金融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自然渐进模式以及政府推进模式。自然渐进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产生于经济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长期自由发展的结果。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就是以美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而建立起来的。政府推进模式一般指的是经济发展尚未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抓住了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某一机遇,利用相应城市或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某些优势,加上政府的大力推进和扶持,在较短时间内超前发展并最后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或者是区域性金融中心。新加坡政府采取政府主导的推进模式,积极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逐渐放松黄金和外汇管制,在新加坡建立了亚洲美元市场。

两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可以从表1中看得很清楚,而对于上海而言,目前正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新加坡的这种政府推动性的模式正是我们所要借鉴的发展模式。所以在下文的模型建立时,将新加坡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希望能对上海的发展有所参考。

金融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计量

根据上文对于各项与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指标的分析,以及对两种发展模式的考量,本文选择了以新加坡作为考察对象,根据1999年到2007年间的相关数据建立金融指标体系模型。选取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股票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国际互相网用户数量、外商直接投资、教育,卫生社会工作的产出作为解释变量。从金融发展指标,金融国际化指标,金融业技术设备指标三大方面进行建模。表2为新加坡1999年-2007年间时间序列数据。

Yi =∑βjXji+μi

Yi是被解释变量,Xi是解释变量,其中j代表了不同解释变量X的数量,βj是待估参数,μi为随机干扰项。选取3个相关指标建立简化的金融中心金融指标模型即:

LogFP =β1+β2 ST+β3 LogEOF+β4 UOI +μ

FP:上市公司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ST:股票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EOF: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万人),UOI: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FDI:外商直接投资,EP:教育,卫生社会工作的产出。

使用最小二乘估计:

引入新的变量FDI由于FDI为绝对数量,所以用Log以增加拟合程度

LogFP=β1+β2 ST+β3 LogEOF+β4 UOI +β5 LogFDI+μ

对该回归方程进行统计:

采取差分法来减弱线性关系。

LogFP =β1+β2 ST+β3 LogEOF+β4 UOI +β5 ΔFDI+μ

对引进差分后的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可以发现引用了差分法模型的各方面的指数都有所提高。但是方程仍具有序列相关性,说明仍旧缺少相关的解释变量,继续增加解释变量。

再引入一个变量EP,经过计算如果单个引入EP序列相关性以及共线性很强,可以引入ΔlogEP。

初步来看,除了DEPL指标比较差以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要求。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以金融中心新加坡建立起来的该金融指标模型从数据上来说应当是可行的。变量以及系数的含义:ST变化一个单位,FP大约会变化0.24%

EOF变化一个单位,FP变化0.013个单位

UOI变化一个单位,FP大约变化144%(但是UOI的变化一般很小)

ΔFDI变化一个单位,FP大约变化0.11%

ΔLogEP变化一个单位,FP变化0.45单位

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促使香港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目前,香港金融市场面向内地不断开放,这也是政府主导的结果,它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这个金融指标模型对于香港这个亚洲金融中心而言是否可行呢?将香港1999-2007年的数据代入其中进行检验下(见表3)。

经过计算发现模型的拟合程度以及各项指标并不是很好,这可能是由于删除了一个变量的原因。对于序列相关性的修正可以使用广义差分最小二乘法

LogFPt =β1+β2 STt+β3 LogEOFt+β4 UOIt+β5 ΔFDIt+ρ1μt-1+εt-1

t =1 + p

D.W值较为接近于2,但是仍旧可能具有弱的负序列相关性。不过整体上来说,模型也基本上模拟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相关因素。变量以及系数的含义:

ST变化一个单位,FP大约会变化0.17%

EOF变化一个单位,FP变化0.0029个单位

UOI变化一个单位,FP大约变化285%

ΔFDI变化一个单位,FP大约变化0.41%

从中可以发现:UOI仍旧与金融产业的产量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关系,而FDI也较为明显。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上海与世界金融中心这样一个目标仍旧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与亚洲另外两个金融中心新加坡和香港相比,上海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通过上文的金融指标模型分析,上海未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基本有以下三条:

(一)大量培养金融业顶尖人才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LogEOF与金融业的产量是显著相关的。所以应该大力加强教育投入,特别是在培育金融专业方面高精尖人才的投入。虽然近年来上海金融方面人才不断增加,也引入了一些中高级金融人才,但是与建立一个金融中心的人才储备来说仍旧有很大的差距。

(二)加大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从ΔFDI变化对于FP的显著程度我们可以看出,上海要想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资本市场必须更加自由化,更加开放,并且将国际金融资源引来,使我们的金融市场不断升级,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虽然说这对于开放资本市场要谨慎为之,不能操之过急,但是如果要成为金融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话,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是必不可少的。

(三)升级基础设备并降低交易费用

从模型中看到,UOI对于金融业产出的影响是最显著的,但是在我们数据中也可以看到,UOI的变动相对来说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在金融技术方面的创新也能极大地提高金融业的产出。随着交易制度和电子交易系统不断改善和提高,世界各交易所均采取措施降低交易成本,以增加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其交易所市场绩效。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是通过电脑直接成交,我们的佣金费用,场地费用等都大大降低了,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的活跃程度和交易效率。

参考文献:

1.俞肇熊,云丽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9(1)

2.高长春.战略金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大学学报,2003(5)

4.王力,黄育华.国际金融中心研究[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4

5.张塞.国际统计年鉴2009[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张塞.国际统计年鉴2008[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张塞.国际统计年鉴2007[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上一篇:大型银行对农村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模式探讨 下一篇:市场化进程\股东控制和企业过度投资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