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时间:2022-09-29 07:06:24

浅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一、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思维活动的速度。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具体情况引发积极思考,正确作出判断并迅速作出选择。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敏锐地感知,以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迅速地接触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1.多方面发掘思维素材。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去探索。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发掘思维素材,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求知欲”,引发积极的思维。例如:在学完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后,教师指着窗外的铁塔说:“同学们,如果我测量铁塔的高度,请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好方法?”,问题一出,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用皮尺量一量”,有的说:“不行,铁塔那么高,怎么量?”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爬上去,太费事,太危险。”,还有人说:“如果把整个铁塔放倒就好量了。”……大家你各抒己见,但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在大家积极思索而又不知如何解决的时候,我启发大家:“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能不能解决呢?”大家一听,个个露出兴奋的表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被激活了。最后,孩子们很快用比例知识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同学们在解决课本上“大树有多高”的问题时,思维的敏捷性一下子就展现出来。

2.多层次引导有序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已有的条件,用多种方法来解答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运算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常用数据,选择简捷、合理的算法,对搜集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条理的梳理,从而使自己的思路清晰有序。这样,不仅能够分别解决单一的问题,而且能分析和解决综合性的、较复杂多变的问题。例如,要求学生牢牢地记住计算法则、公式、口诀和常用数据,并达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的程度。如熟记10以内各数的平方值及10以内各数与∏的乘积等数据,在解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这些实际问题时,学生表现出超强的速度,敏捷的思维。

3.全方位推进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善于引导学生从材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扩散思维,从多种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持之以恒地加强思维训练,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要按照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要求,注重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能够善于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已有的思路,改变原有的思维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数学活动中,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思考的方向多、过程活、思维技巧适时地转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兴趣情境,鼓励质疑问难,倡导多向思维,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1.创设兴趣情景,启发灵活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要远远低于情绪高涨时的思维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示了下列三个数“5、50、500”,问:“谁能在三个数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将它们连起来?”。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500总比50和5大,怎么能相等呢?”学生陷入沉思。通过仔细考虑有的说:“5米=50分米=00厘米”。有的说:“5元=50角=500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我又进一步追问:“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积极,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都争先恐后地说:“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最后我提问:“像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不是相等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探求新知识。

2.鼓励质疑问难,促进灵活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由疑问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要鼓励质疑问难,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讨论,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促进对问题的深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教师应抛弃传统方式,让全体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中来,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先出示一组数:(93,66,39,543,36,37)要学生判断哪些数是3的倍数,接着我问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根据上面一些数的特征,又受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都认为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我又出示第二组数:(73,56,19,53,26,49),让他们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哪些数是3倍数,学生通过尝试,马上了自己得出的结论。当学生们发现个位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时,学生产生了疑问:怎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学生们通过讨论、辨析,否定了自己原先的结论,正确地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分析诊断,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3.倡导多向思维,提高思维质量。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思考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倡导多向思维,不断提高思维质量。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王师傅4小时加工了60个零件,照这样的速度,他工作10小时能加工多少个零件?题目一出示,有学生马上举手,列式为60÷4×10,我让采用同样做法同学举手,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用了归一后再计算的方法。我没有就此结束,继续引导道:4小时加工60个零件,那么8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呢?12小时呢?10小时呢?没等我讲完,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算法:8÷4×60,因为8除以4表示8小时里面有2个4小时,而1个4小时做60个零件,2个4小时(8小时)就做了120个零件。在他的启发下,学生得出12÷4×60、10÷4×60这样的做法,就这样,学生发散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有学生甚至得出10÷2×(60÷2)这类做法。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引导,让学生尝试用三维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转为多向。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总之,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和班级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要遵循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探索开展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上一篇:试析开放题的设计与利用 下一篇:给生命一个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