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一个弧度

时间:2022-09-28 09:24:18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圆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如果课始还是拿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辨认,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分散,会失去学习新课的最佳时机。

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使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学习、爱探索、爱生活的高素质人才。

对于一个人来说,“科学素质”可作强身之道,而“人文素质”当是立身之本。“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是和谐的教育。

我相信许多数学老师都会采用下面这个教学片断教学圆柱的认识,不过大家是否注重了对这个简短片断中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引导?

【片断】

导入新课

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猜想)谁知道老师要用这张纸做什么?(学生很惊奇,纷纷猜测)

生:老师您要用这张纸写字!

生:老师您要在这张纸上画画!

生:老师您要用它做手工!老师您要用它来变魔术!……

师:我想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教师演示:让这张纸横站、竖站都不行,学生笑。) 谁有办法让它站起来?(学生感到更有趣,拿出纸开始试验,一会儿有学生要求上来表演。)

生1:把这张纸弯一下立在桌子上。(可一刹那就倒了,学生感觉十分惋惜,嘘声一片)

生2:先把纸沿宽对折再半伸开,使纸与桌子的接触面呈三角形,就可成功地立在桌面上。(台下即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这时只见座位上很多学生手举得高高的,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交流完后发现基本上全用折的方法,许多想用卷的方法的同学向折的方法的同学“妥协”了。

(对于学生此处的妥协,我表达了下述感悟)

师:其实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也可行,卷成近似筒状,让它有一个弧度,于是让纸“站”起来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即使感觉不是很完美的。正所谓人无完人,既然我们无法成为一个圆,为何不去给生命一个弧度呢?麦田里的稻子有的长得笔直,有的却已弯成了一个弧度,有些常识的人一看就知道,弯有弧度的麦子是成熟了的,而长得笔直的麦子则是空空如也,没有半点货色;当大风来袭时,笔直的树木大多是被折断的,唯有那些能够顺着风吹过的方向有一定弧度的树木才会继续存在。大自然能够教会我们很多,给生命圈个弧度,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向强权低头,只是暂时的妥协,能赢得更多站立起来的机会。给生命一个弧度,意味着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他对这个社会有适应能力,他也就拥有更多成功的可能。让我们一起来围个筒状,进入圆柱的世界……

下面是个人对这个片断的两点分析:

1.科学方面。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圆柱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非常熟悉的几何体,如果课始还是拿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辨认,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分散,会失去学习新课的最佳时机。这样的导入,使他们兴趣大增,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巧妙地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下个环节的教学――圆柱的特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积蓄了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

2.人文方面。这个方面是我分析的重点,也是结合最近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的读书体会。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使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爱学习、爱探索、爱生活的高素质人才。正如课中领悟,要让一张纸立起来,而不使用任何辅助工具,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它卷成筒状,是弧度让纸有站立起来的可能。圆弧,是构成圆必不可少的部分,它给人更多遐想与丰富的机会。人生若如一条直线,那会太过乏味,就像一条马路,过于笔直,会给司机带来视觉疲劳,因此马路需要建得有些弧度才不至于造成过多的交通事故。我们人也同样如此,做事时就信着一个理,一根筋地做到底,结果可想而知,事情成功之路的概率远低于失败,但是假若给生命一个弧度,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胜算的把握不仅仅是一点点。

对于一个人来说,“科学素质”可作强身之道,而“人文素质”当是立身之本。“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是和谐的教育。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教书”才是教育的根本,“育人”是教书的副产品。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我国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视认知、技能的实现,轻视情感目标的培养与落实。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人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素质差,对生活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强,人际交往有障碍;对人类对自然缺乏爱心,伤害动物,甚至伤害朋友亲人;对生命包括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等问题。这都与忽视人文教育造成的心理失调有关。人文教育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因此,如何造就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下一代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从小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先有人性再有灵性的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教育过程,且培养途径是多元的。让我们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乳汁”来哺育我们的下一代,用我们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祖国的花朵,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上一篇:浅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下一篇:浅析数学教学与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