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寻精神还乡的出路

时间:2022-09-29 05:53:21

摘 要:青岛大学王凯教授近日出版新作《老子释解》,对老子及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注译和释解,为读者深入理解研究老子及《道德经》提供了更为具体更为广泛也更为权威的文本参照。不仅如此,王凯博士在注译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独特的领悟和诠释,将老子在数千年前发出的智慧之感叹传达给今人,为当代读者、当代人类指明了一条回归诗性的道路,随着著者的脚步觅寻精神还乡出路

关键词:老子;精神还乡;出路;道;智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014-01

荆楚玄妙的自然地理和放浪的人文精神孕育出自然恬淡的道家流派,作为鼻祖的老子仰观宇宙自然、天地万物,俯瞰古今千载、社会人生,终于找到万事万物依托的本源,安身立命永恒不变的根基――“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近日有幸读到王凯博士精妙无双的新著《老子释解》,顿感飘逸,如春风拂面,追随着作者一如既往流畅清新的文字,仿佛又回到童年纯洁无暇的故乡。作者对老子幽深玄妙的智慧有着敏锐的领悟和体验,对老子精湛的语言有着深沉的洞察和品味,对老子博大的精神有着独到的体会和见解,作者献给我们的是他和老子心灵相沟通的灵魂对白,既玄妙无双,又诗情画意,让读者在品味哲思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意识的呼唤,灵魂濯洗的拷问,不自觉地踏上诗意的小径,寻觅精神还乡的出路。

王凯博士之前,不少大家学者都为《老子》一书做过注解,但《老子释解》的问世,为《老子》的注译释解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全方位、多层面地对老子及其思想做出精确的解读。细读《老子释解》一书,我认为其独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篇章结构经过精心编排,撰述思路独辟蹊径。王凯博士在其新作中,对老子及《道德经》的释解别出心裁地从五个方面予以展开――原文、注释、今译、分段解读以及阐述。原文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可靠的文本;注释部分,意在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今译部分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李俊杰原文的参照;分段解读,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层次清晰的线索;而阐述部分,则在于对老子《道德经》各章的主旨进行准确细致的概括,做更深入的阐释,并对以往学术界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自出机杼的撰文方式,最大程度的扫除了读者在阅读中国古老文献典籍时的障碍,综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并结合自己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可谓条理清晰,思维缜密。

其次,内容创作蕴情别致新奇,思想阐发严谨细腻。与以往注译研究老子及《道德经》的著作不同,《老子释解》更加细致新颖,几乎囊括了古典文献译注过程中所要注意的所有方面。加之作者本身慧眼独具的领悟欣赏水平,细腻生动的阐发论述,能够带领读者深入老子思想心灵的隐秘之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流连忘返,在宁静与喧嚣中物我两忘。尤其是阐述部分的撰写,凝结了作者对老子其人、其书、其思想的深刻体悟,用既形象生动又凝练婉曲的语言进行论说,让读者既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又有默然无声、寂寂深沉的领悟,可谓作者最具独创性的成果,也是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

再次,语言流畅、侃侃而谈极具风度;振聋发聩、哲思曼妙令人遐思。王凯博士在新作中坚持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文笔流畅,文风清新,深受庄子逍遥自适人生态度的熏陶,文若行云流水,恣肆。同时又凝练冷峻,通达客观,深受老子冷静洞明文体风格的影响,文章寂静深沉,发人深思。相信任何一个领略过王凯博士《老子释解》风采的人都会深深折服于博士敏锐精准的感悟和论述,在以往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子及其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体察和领悟,并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注入更新鲜的灵感,为原有的理解范围开拓出更广阔的视角。

王凯博士著书,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他的研究成果引发我们的思索。而作为道家经典的《道德经》流传千载,经久不衰,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深刻哲理,不管多么古老,仍然会不断给以人们新的启示,带领人们踏向无尽的智慧之初。王凯博士以《道德经》作为注译研究的对象,可以说用心良苦。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也许“道路”一词是语言的原初词语,它向有所沉思的人们道出自身。老子的诗意运思的主导词语是“道”(Tao),“根本上”意味着道路。……但“道”或许就是产生一切道路的道路……为一切开出它们的路径。一切都是道路。

老子论道,其实就是为人类指明一条可以安身立命的本真的生存道路。王凯博士将古老晦涩的文献译注并加以释解,目的就在于让广大读者更清晰地从源头领悟中华智慧之精髓,引导困惑的人们在一片喧嚣声中觅寻精神回乡的出路。在嘈杂的世俗中,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在隐退,王凯博士通过对老子及其思想的研究,试图普及一种沉静升华的人生风骨,让人们在习悟中获得灵魂片刻之诗意,精神渐次之回归。我们深信,王凯博士的这部《老子释解》必能带来更为深沉的精神享受,带给人们更为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凯.老子释解.人民出版社,2013.

上一篇: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教学 下一篇:浅谈视触觉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