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教学

时间:2022-09-04 02:25:15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教学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集成了我国民歌、说唱、曲艺的艺术特点,引进和吸收了欧洲美声音乐的艺术理论和精华,受到的人们的喜爱,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一种艺术感强烈、民族感鲜明,具有音乐科学性和时代性的一种音乐艺术。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多元化发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36-01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一)继承与吸收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底蕴深厚,在绵延的时间里,它继承了传统的民歌、唐诗、宋词、明清曲艺和诗经、楚辞等传统艺术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吸收和提炼了其多种艺术思想和艺术形态的精华,慢慢的从众多的古典艺术形态中抽离出来,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态上,既可以看到我国缤纷古典艺术的结合,又可以看到我国缤纷古典艺术的创新。

(二)借鉴与创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对外交往的力度逐渐加大,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西洋音乐学校的出现和西洋音乐教育的普及为我国的艺术文化领域增加了新的色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流行音乐对内陆的广泛渗透,为我国的民族声乐带来了新的审美观念。对西洋音乐元素的借鉴和创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水平。

(三)融合与发展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优秀的音乐人才远赴海外,学习外国的音乐艺术,他们回国后,所学的西洋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的演唱、表现形式展开了相互的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和借鉴,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实现了相互了解、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在表演技巧、理论实践、艺术创新、艺术培养等方面,指引了我国民族声乐科学、系统、多样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民族声乐的表现特点和演唱技巧

(一)我国民族声乐的表现特点

1、演唱个性的多元性

我国民族种类较多,各个民族根据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有着体现自身民族特点的演唱风格。

2、演唱语言的艺术性

我国民族声乐在演唱上强调“字正腔圆”,要协调好发音与咬字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发音咬字准确的基础上体现演唱者动人的声调,使的歌唱效果甜美好听、音质红润饱满,实现寓意准确、发音清晰、精神不折、气节不倒的艺术境界。

3、演唱音质的表现性

在任何音乐艺术中,音色、音质是关键的审美标准。在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过程中,追求音色的厚实、甜美,讲究咬字的清晰、准确,在艺术的表演形式上能够实现很好的表现性。

(二)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1、头腔共鸣的发声区域在鼻腔上方,在演唱时颌关节打开,进行声波的共鸣,这种共鸣可以让发出的声音感觉明亮、集中。

2、口腔共鸣是人的声音从喉咙出来到达的第一个共鸣腔体部分,它要求口腔在自然打开的条件下,气息通过声带发出的基音顺着硬腭向上的方向运动,进而使气流在离开咽喉之前,实现口腔前部和上部共同的振动,使得发音圆润饱满、音色动人。

3、鼻腔共鸣要求基音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气流在口腔硬腭上的集中点向后进行移动,使得口、鼻、喉腔之间的空间更大一些,声波传到这些腔体时使得声音更有穿透力。

4、胸腔共鸣适应于低音区,它要求咽喉腔在半打开状态下发音,使得声波在喉头附近有更大的振动,进而传递到整个胸腔引起共鸣,可以让共鸣器官达到一定的放松,实现气流的自然涌动。

三、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中需要优化的一些地方

1、在自然形成阶段,由于学生的声音没有经过训练,要凭借自身的条件进行模仿,通过对乐曲的不断练习来体验对发音、节奏的把握。

2、在纠正练习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这个时候学生会很不适应教师纠正后的发音,个别学生会出现短暂的水平“退步”现象,这种现象是暂时的,教师和学生要积极调整好心态,努力度过这个阶段。

3、在系统、科学训练阶段,教师和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配合,彼此形成默契,学生会很快的进入科学、系统的成型阶段,可以完美的去演唱曲目了。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悠久文化沉淀积累的精华,作为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教者,笔者倡导所有的艺术界的同仁,不断加强学习,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肖虎.民族传统音乐的一些问题.交响,2001年第1期.

上一篇: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石头” 下一篇:觅寻精神还乡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