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丧失自我到找回自我的女性

时间:2022-09-29 05:02:44

一个由丧失自我到找回自我的女性

毋庸讳言,虚荣之心人皆有之,只是大小、强弱不同罢了,站在人性论的角度看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你付诸行动让虚荣心满足的过程中,生活往往会给你开一个可怕的玩笑。法国作家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多少年来,我们中国的读者几乎完全一致地认为玛蒂尔德正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今天,当我重读《项链》时,一些疑问自然地萦绕于脑中,难道我们从小说中就读不出别的味道吗?对玛蒂尔德就没有e的看法吗?她丢失项链确实使她完成了一出悲剧吗?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有没有转变呢?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依赖某些权威的定论时,我忽然发现,《项链》给我们的展示远远不止我们以前已经知道的。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G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故事各个部分缀串起来。玛蒂尔德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却苦于无首饰,丈夫想到了她的好朋友,绝处逢生借到了项链,风头出尽,心满意足,何曾想节外生枝,偏又丢了项链;找而不得,焦急万分,于是四处借债买来新项链归还;含辛茹苦,用十年的光阴还清了债务,可最后得知,所借的项链原是假的……小说情节有波有澜,耐人寻味。而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也就在项链的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首先,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渴望,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逐,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满足的艰难选择,正如文中所说:“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但尽管如此,从另一方面看,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这些渴望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再说了,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正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

除了她的爱慕虚荣,我们也不能忘了玛蒂尔德性格中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向丈夫提出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正反衬了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多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的勾当。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她更是心急如焚,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恪守信用,不被朋友当做窃贼,她虽然又惊又怕,却从未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逃之夭夭等。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来我们阅读中常常忽略的她性格中坚韧、忍耐、吃苦的内涵。

G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她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趺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假想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她精神生活的充实,丢项链对玛蒂尔德来说,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与其说是其步入苦难的边缘,毋宁说是其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所以,分析玛蒂尔德,我们应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她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

在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取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的艰辛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更美好的更可爱的女性形象。

上一篇:大师(组诗) 下一篇:遗落凡间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