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年度盘点

时间:2022-09-29 03:36:45

中国电视年度盘点

新闻:突发事件的考验

今年的世博会、亚运会、南非世界杯等国际盛事,中国的电视新闻报道都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电视新闻直播正在融入全球电视直播的大格局,比如,在菲律宾香港人质被劫持事件的电视直播中,以及智利矿工营救的电视直播中,都能够看到这个趋势。过去,我们的电视直播通常只是把发生在中国的事件直播出去,现在,我们把发生在世界上的事件直播进来。

在国内传播方面,央视仍然是独领,同时,北京、上海和广州电视台的晚间新闻都在本地区占有较高的收视率。根据CSM的调查,在今年1-8月间地区主要节目月收视排行中,北京卫视的晚间新闻即使在《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电视剧的夹击下,仍连续排名2-5之间。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新闻透视”和“新闻报道”连续排名1-5之间,广州电视台珠江频道的“今日关注”分别在2、3、5月排名地区第一。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各国多达13000多名记者在世博注册。面对这个全球性报道的契机,央视与上海、北京等地方电视台都作了大量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推出200集大型系列专题片《世博传奇》,讲述世博会历史。

世博会开幕式当天,央视的收视率很高。根据央视索福瑞CSM的收视率数据,在上海地区平均收视率17.61%(上海地区节目月排名第一),在南京地区8.07%,在北京地区6.08%。上海电视台推出3天大直播。采用“六框直播”的形式(其中一框为主持人演播室,另外五框包括天气、交通、园区等各个直播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大突发事件更容易反映媒体的应变能力。只是多少让人有点沉重的是,这种重大突发事件经常是有关人类的灾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以后,中国电视媒体的灾难报道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成熟了。在玉树地震报道中,青海电视台首次实现了全天24小时4个频道进行突发新闻报道滚动播出,自制节目量突破300分钟,占总播出量的20%。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就是今年的一些重大事件报道都把当地卫视变成了一个专门频道,比如,在西南大旱期间,云南卫视就变成了抗旱频道,而东方卫视就是世博频道,青海卫视变成了抗震频道。这似乎是前所未有的。一时之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全国电视格局,电视出现了分屏效应,也就是区域电视现象。

此外,2010年4月26日,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正式改版为英语新闻频道,每天直播新闻达19小时。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考虑到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也出了英文版,表明中国的国际传播正在出现新的调整。

火热的电视相亲节目

进入2010年以后,中国的电视屏幕上开始流行交友节目,标志是3个最有影响力的省级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不约而同地开办了电视相亲节目。在国家广电总局对其中一些内容提出批评以后,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退出了竞争,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加入了竞争。

电视湘军的“玫瑰之约”曾经红极一时,湖南卫视属于引进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湖南充当了国外电视节目本土化的第一站。如果说“玫瑰之约”还有电视服务性节目的色彩,那么,今天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则反映了这种节目的转型,看上去,它们更像是电视真人秀节目,或者说是电视情感类节目。

在目前的电视相亲节目的三国演义中,“非诚勿扰”做得比较突出。江苏卫视的一个成功秘诀就是把这种交友的节目平台变成了展现当今中国年轻人生活态度的舞台,如今,很多人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青年人,特别是80后和90后,通常是有两个渠道,一个是互联网,另外一个就是像《奋斗》那样的电视剧。像“非诚勿扰”这样的节目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了解青年人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非诚勿扰”节目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看。央视在谈论电视相亲节目的时候,水均益和演播室嘉宾说到美国报刊也出现了有关中国电视相亲的报道,一些美国人很惊讶。那么怎么看这问题?美国电视剧《达拉斯》曾经被作为经典的案例研究,不同文化区域的解读不同。“非诚勿扰”代表的也是这种文化现象。

越来越国际化的纪录片

CCTV―2于2010年8月23日首播的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由《大国崛起》的原班人马完成。可算是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也可以说是2010年的年度纪录片大片。有趣的是,最近几年的年度纪录片大片似乎都是出自央视的经济频道。

在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和招商证券联合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华尔街》于今年9月在CCTV―2播出。该片可算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题材纪录片。该片通过纪实手法展现金融领域的大事件,在中国纪录片领域也是首创。

今年的这两个纪录大片至少提醒我们,电视纪录片一直存在三个功能,第一个就是知识启蒙,《公司的力量》如此,《华尔街》更是如此。在一个社会的知识生产系统中,新闻当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百家讲坛”应该成为知识传播的主力时,问题又出现了,为什么还要有纪录片?为什么一年可能只有一部的纪录大片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纪录片的第二个功能就是政论,我们会在纪录片的历史上发现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新闻立台不假,纪录片发声也是真的。这就是电视的力量。在这里,特别不能忽视的是,纪录片对知识分子的影响,这当然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纪录片的传播对象,也就是说,此类纪录片的观众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比较高。

纪录片的第三个功能就是国际传播,这是以往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考虑到有关方面目前是如此重视国际传播,并且同时又开始关注纪录片的发展,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看,从理论上说,电视的国际传播通常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新闻、纪录片和电视剧。纪录片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靠近现实的电视剧

今年的电视剧是小片与大片并存。《媳妇的美好时代》、《婚姻保卫战》、《手机》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这些电视剧关注当下婚姻与家庭等热点话题,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与反思。它们似乎和同时流行的电视相亲节目交相辉映。

从电视剧《手机》可以看到真实的农村状况。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电视剧里最好看的地方是农村戏。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戏一直是我们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和过去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如果说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反映的是农村人和城里人结婚产生的问题,那么,《媳妇的美好时代》折射的则是今天复杂的社会关系,因为离婚的人多了,就可能有两个婆婆。看上去是写媳妇,实际上和电视剧《家有儿女》一样表现了新型大家庭。

与此同时,新版大型历史剧《三国》吸引了众多一线明星拍摄,演出阵容强大,拍摄质量和艺术水准较高。新版《红楼梦》虽然引起诸多争议,但在电视剧的创新与时代感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不过,宝玉不是快男,黛玉也不是超女,所以,会有多少年轻人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呢?如今影视剧的消费主体是青年人,这主要是从广告的角度看。《红楼梦》是名著,在今天看,名著通常都是不容易读懂的书。因此,似乎年纪大的人更容易理解红楼梦的时代。

从电视剧也能够看到跨文化传播的错位。比较起来,中国人好像比西方人看电视多,比如,一些中国人到美国以后就发现,有些美国人很少看电视,而与此同时,中国一些年轻人受美国电视剧影响较大,误以为美国人的生活和电视剧一样。美国是对外传播模式,中国人知道美国的事似乎比美国人还多。中国是对内传播模式,中国的影视剧在海外影响不够。

今年在电视剧领域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电视剧的广告植入。广告植入与有偿新闻不同。有偿新闻是被禁止的,而影视剧中的植入广告被视为双赢。在新闻中植入广告被认为是违反行业的规矩,而在电影和电视剧中植入广告就是合法的。广告会影响记者的公正,但是,广告植入不影响电视剧导演吗?显然,现在中国的法律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

值得注意的节目动向

2010年中国内地最轰动的节目应该是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虽然中国内地现在每年都会引进一些国外的电视节目,而“中国达人秀”可以算是近几年里改造的最出彩的群体性节目。央视有“感动中国”的人物评选,而“中国达人秀”无疑是在感动这个概念上做足了文章。与此同时,今年的“快乐男生”和“花儿朵朵”都显得有些平淡。

提到“中国达人秀”节目,几乎就不得不谈及另外一个同样是出自东方卫视的节目“壹周立波秀”,事实上,在这两个节目中,周立波都同样显眼。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他是三位评委之一。而“壹周立波秀”更是他个人的独角戏。甚至会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脱口秀节目。而周立波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的表现令人觉得好像东方卫视正在把他塑造成为频道的形象代言人。

第三个引起我们兴趣的节目仍然出自东方卫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也办了一个“世界文明讲坛”节目,看上去这个节目很像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东方卫视的这个节目令人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有一种可能,就是“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于历史,局限于古代的故事。而世界是开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是否也需要考虑跟上时代的步伐。有点遗憾的是,东方卫视的这个节目似乎只是为世博会而作,没有长期性。

今年还有一个节目值得关注,就是央视二套新创办的“对手”节目,属于辩论节目,央视目前还有待发展这种有讨论性质的节目。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春华,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上一篇:朝鲜停战谈判报道中的新华社国际评论 下一篇:融合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