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电视

时间:2022-09-15 02:06:12

盘点中国电视

2008年,中国突发的大事件多,中国电视的表现还是比较灵敏的,但一些记者和主持人在专业能力上尚需加强。

总体印象

多难兴邦,多难兴媒。中国电视在这一年的表现是比较灵敏的,2008年重大新闻事件的特点是突发性强,这考验着媒体的储备和应变能力。并且尤其重要的是,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常常是检验中国新闻改革进程的有效指标,也是中国社会舆论开放的风向标。因此,不夸张地说,每次遇到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时,总会有新闻学者预言新闻改革的大幕即将拉开。当然,新闻改革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可以说它和中国的政治改革是紧密相关的。那种想要以新闻改革来推动政治改革的想法,在今天看来多少有点幼稚了。正常的顺序恐怕是让政治改革促进新闻改革。

电视剧在这一年依然占据了中国荧屏的半壁江山,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网上看电视剧,但是他们在网上看境外电视剧更多一些,所以,国产电视剧明显统治国内屏幕。有趣的是,中国的电视剧和新闻报道之间好像存在某种遥相呼应的关系。具体说,就是当新闻报道不那么触及时弊时,或者说当新闻报道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有点若即若离时,电视剧往往在这个时候会距离现实更近一些,通俗地说,就是现实主义电视剧会更多一些。这一点在法制电视剧和反映腐败问题的电视剧上表现突出。用这个规律来看2008年的电视剧,就可以看出,由于这一年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现实空间,所以电视剧可能就向想象空间迈进了,于是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悬疑剧和反特片,比如《落地,请开手机》。

2008年中国的纪录片没有什么抢眼的表现,虽然国家这几年对纪录片有优惠的扶植政策,但是纪录片的运作体制可能和电视剧有很大区别。国家限制境外电视剧进入黄金时间的有关规定,明显帮助了国产电视剧的复苏。而纪录片并不存在这种境外的入侵,因为在任何国家里纪录片都不是主打产品,它不仅需要观众文化层次的普遍提高,还对公共话语有一定追求。

这一年的选秀节目和电视娱乐节目,因为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而受到抑制。与此同时,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倒是大行其道,例如,养生美食节目重整旗鼓,知识类节目持续红火,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可列为知识类节目。

回首2008年,中央电视台的品牌价值因为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权威性报道而升值,这一点已经在中央电视台年底的广告招标会上反映出来了。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一直想成为世界级大台,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上与国际接轨,因为重大事件报道往往能够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

重大报道:内容决定形式

2008年中国的重大新闻事件和往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突发的大事件多。这意味着给媒体的准备时间短,还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对媒体的管理也在快速调整。实际上,在研究中国的重大新闻报道时,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每逢重大报道,都会有人总结媒体的巨大进步,似乎是一步一个台阶,更上一层楼,甚至还有人夸张地从这种报道的变革中寻找政治改革的动向。于是,这就带来一些问题,重大新闻报道究竟和政治变革有没有某种关系?重大新闻报道和日常新闻报道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差别?

按照这种思路,好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重大新闻报道比日常新闻报道更能够反映政治改革的动向。或者换句话说,重大新闻报道比日常新闻报道更能够反映新闻改革的成就。当然,同样是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突发的诸多事件报道就比可以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更加能够体现上述特点。

2008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雪灾是典型的突发性事件,中央电视台的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南方的一些相关电视台都加入到中央电视台的整合报道中,充分体现了全国电视一盘棋。关键是这种报道让中国人在同一时刻,对南方的冰雪灾难感同身受。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局部或者区域的灾难常常不容易让全国范围内的人们有类似的切身体会,而电视画面有可能填补这种空白。

3・14事件也是突发事件,不同的是,它在一开始就上升到了国际传播的层次,在世界各国的电视报道中,我们看到了意识形态的冲突。很多人在总结2008年中国电视重大报道时,可能有意无意略去了事件,但这是无法回避的。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

事实上,接下来的汶川大地震报道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不夸张地说,汶川大地震报道的影响是跨越国界和超越意识形态的,产生了出乎意料的结果。汶川大地震的电视直播报道让我们发现了一种现象,就是覆盖日常生活的影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许多中国人花在电视上最长的时间往往是看电视剧,但是,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统治日常生活的影像是有关抗震救灾的电视直播,甚至在三天的全国哀悼期,全国的电视频道并机为一个频道,电视观众共同观看一个频道。

从大地震到奥运会并不是一个容易的情绪转变过程,但是中国做到了。电视在这种转变中功不可没。奥运转播在奥运会期间是压倒一切的,电视画面占据统治地位,所以难怪中央电视台靠奥运网络视频赚了不少钱。按照2008年的议程设置,奥运报道无疑是全年的高潮。事实果真如此。奥运报道和别的重大报道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奥运报道属于世界性报道,不分对内和对外。

从专业角度看,三鹿奶粉事件并非特别适合电视报道,虽然它是突发性新闻事件,但是它的报道时间是延迟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典型的事件性新闻,缺乏有说服力的画面,不是过程性事实的展示,而是观点和事实并存,甚至可以说是观点大于事实。

而“神七”发射的报道则再次开发了电视报道的能力,在通常的情况下,科技报道并非电视的长项,但是航天报道似乎是一个例外,它融科学普及和宇宙想象于一体,突出表现了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

2008年的最后一个重大报道,要算是全球性金融危机了,这也是一个不那么适合电视报道的题材,因为它是非事件性新闻,并且中国的电视记者和主持人在经济报道上明显欠缺专业水平,所以报道的权威性就不得不打折扣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国际问题报道上也曾经出现,从这个方面反映出一些记者和主持人应当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值得注意的节目

1.北京电视台的《光荣绽放》

这是2008年推出的新栏目,它好像是专门为田歌量身打造的,不过,引起我们关注的理由并不是主持人,而是节目类型。乍一看,它好像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北京版,仔细分析,并非如此。在中国的电视节目类型中,似乎缺少一种国际流行的传记节目,就是展示名人的一生。在这个意义上,《光荣绽放》填补了空白。

2.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向前冲》和《智勇大冲关》

湖南电视台的节目策划和创新能力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再次体现了这一点。和北京奥运会相关的这两个节目真实展现了全民体育的趣味性。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曾经引进过和体育相关的节目《城市之间》,但是并不成功。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两种节目,一是辩论,二是竞赛。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是智力竞赛的代表,而湖南卫视的这两档节目则是体力竞赛的佼佼者。表面上看,这两个节目的设计非常简单,而正是这种简单降低了参与的门槛,男女老少都很容易看懂这种平民化的节目。

3.美食节目

很少有人会想到电视上的美食节目会这么流行,肯定不能把这种流行简单地归于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影响。美食节目已经办了很多年,但是现在看到了新一轮的变化。随着对电视服务功能的进一步挖崛,如今美食节目早已超越了讲授式,而是将故事情节、娱乐明星、新闻资讯、真人秀等元素融入其中。如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的《快乐生活一点通》,模仿室内情景剧的形式;而天津卫视的《综艺食8街》,将明星和竞赛融入到美食节目中。数字电视的推进,使得定位在生活服务领域的频道不再笼统地以“生活频道”冠名,而是更加细分,比如成都美食天府频道。

4.心理节目

心理节目可以被视为生活服务类节目,这样一来,就可以发现生活服务类节目已经卷土重来了。如果说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显得有点古板,那么北京电视台的《心灵密码》和《情感部落格》节目看上去很像谈话节目,而《谁在说》和《生活广角》节目也可以纳入心理咨询节目。虽然中国的这种节目还没有西方类似节目大打出手的场面,但是火药味已经可以闻到了。冲突和紧张成为这种节目的看点,虽然也有演戏的嫌疑,但是节目依旧红火。

5.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

湖南卫视新开播的《以一敌百》节目收视并不乐观,而作为第二娱乐阵营的浙江卫视2007年开办的《我爱记歌词》在奥运之后迅速走红,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国庆长假7天直播平均收视率达到1.008%,其中在同时段综艺类节目中,收视率高居榜首,这使得浙江卫视的同时段收视在省级频道中仅次于湖南卫视,稳居全国第二。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也分别在年底推出了《挑战麦克风》和《谁敢来唱歌》。《挑战麦克风》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央电视台的《激情广场》,但是栏目设计很新颖,富有现代气息。

电视选官

2008年3月27日早上8点,从几百人中遴选出来的16名竞选候选人准时赶到南京电视台演播大厅,他们要在这里进行电视演讲辩论并接受240位现场评委的互动问答和投票,竞选南京市4个局级单位的局长职位。在公证人员的监督下,通过“4进3”、“3进2”、“2进1”逐次淘汰,最后确定唯一候选人,并提交南京市人大常委会表决半数以上通过。对于这一新鲜事件和现象,国内外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

贵阳市于7月14日举行了4个区(县)委书记岗位竞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紧接着,9月23日,浙江卫视和浙江在线网站全程直播省环保局副局长、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这两个职位面试过程。10月15日重庆决定公选12名市管干部,并安排其中两个职位的演讲答辩过程进行电视录播。在此之前重庆各级官员已开展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为主题的电视辩论赛。

在以往的中国电视年度回顾中似乎很少涉及电视以外的事情,电视选官是一个例外。实际上,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很多人都关注到了电视票选,一些人甚至认为这是民主的前奏,虽然看起来很难把《超级女声》的成功上升到政治民主的层次。更加有趣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就使用了《超级女声》海选模式来选拔干部或者评选先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呢?

网络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地方政府拿出来供电视海选的官位都是职位偏低的副职。不过这种说法也没有什么说服力。我们曾经看到一些地方政府让犯错误的官员在电视上道歉,还有的地方政府用电视隐蔽拍摄的方式来监督机关内部的工作状况,更不必说那些电视忏悔栏目了,它们是政治改革的表现吗?

电视剧经济:过剩与短缺

虽然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的《李小龙传奇》反响不一,但仍创下2003年以来电视剧收视的新纪录:全剧平均收视率达到11.25%。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20多个国家已购买播映权。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开年大戏《闯关东》获得评论界和观众好评,首播时全剧最高收视率为10.92%,同时还获得了2008年度亚太广播联盟大奖最佳电视剧奖。

多年以来,电视剧被认为是中国和国际接轨最快的行业之一,每年的产量巨大,按照业内的看法,其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播出,这当然是一种浪费。在卫星频道众多的情况下,不同频道播出的同名电视剧在空中撞车已经是家常便饭,这可能对广播电视报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为观众几乎不大需要依靠电视报来查找电视剧的播出时间,你错过了一个频道的播出,可以看另外一个频道,东边播完西边播。但是,即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电视剧的影响力。看上去好像有点不好理解,因为在全国大量电视频道都播电视剧的时候,为什么电视剧还要争着上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容易获奖,这比较容易理解。不过那是针对主旋律的电视剧而言。所以答案也许只有一个,就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栏目剧算电视剧吗?不论学术界如何争论,栏目剧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已经站稳了脚跟。自重庆卫视开创《雾都夜话》以来,栏目剧已经遍布全国,并且在许多地区占据收视率榜首。目前栏目剧在形式上也不断创新,如四川电视台的《麻辣烫》用短剧形式讲经济故事;南京电视台的《新三言二拍》则以说书人代替主持人,为观众点评短剧中的人和事。

如果说电影更适合展现大人物的生活,那么电视剧可以说更适合表现小人物的奋斗史。2008年的电视剧延续了上一年《奋斗》的余温,从讲述“70后”励志故事的《我们生活的年代》,到展示现代人婚恋生活的中央电视播剧《我们俩的婚姻》,反映出电视剧也在力图吸引青年人。因为青年是市场的主力,即便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网上看电视剧,让他们和国内的电视剧产生联系,就是让他们不脱离某些生活方式。

(刘宏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李爱晖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吴琼也参与了本文的写作)

上一篇:《财经时报》诉案凸显新闻立法尴尬 下一篇:成都三报地震专题报道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