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的变革与延续

时间:2022-09-29 12:51:49

传统绘画的变革与延续

[摘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绘画作为一种经典艺术形式,在西方就已基本消亡。它作为一种传统,和古董的意义一样,它的升值也是因为它的古董价值。绘画使命完成了,它已经成功地让艺术哲学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艺术的世界不断扩展,内涵不断丰富,这种扩展和变化造成了艺术的“本质”及“内核”的逐步消解,商品的符号化,世界的影像化,使高雅艺术和大众或商业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关键词]绘画;变革;延续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元的、快速发展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地动山摇,伤筋断骨式的完全生产力意义上的变革,是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向信息时代的高速、坚定的挺进;我们每天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快速变化;我们时刻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生活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吃着各种各样的人工速生食品,喝着冷藏的可乐,背诵着外语考试的单词,听着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享受着虚拟世界所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幻想……

而我们称之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却似乎感受不到这样的变化,画家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却假装成农业时代的遗民,在追寻林泉高士的感觉;每天都在反复地重复着同一题材、同一技法的操练;正如小学生常做的作业;用仅有的几个词“造句”再将句子联成一段话,于是我们连篇累牍地看到用简单的传统技法,所轻易地表现的花鸟、山水、人物以及少数民族和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民。这些所谓的“作品”,有几个可称之为作品,有些画家索性穷毕生精力,专攻一样,于是我们看到形形的“竹王”、“梅王”、“牡丹王”、“鹰王”、“鸡王”、“虎王”……正如“烧饼王”、“包子王”“烧鸡王”一样越来越露出手艺人的本色。

我们更会惊奇地发现,各种各样的以官方的民间的所谓“学术”的名义举办的展览,如走马灯似地变换;而进进出出的都是所谓的“圈内人”,绘画,已成为精神贵族垄断的语言,已无法影响公众的审美空间。画家也不再担负对“美”和“真理”的发现与宣告,试问有几个画界以外的观众走进展厅?有几个展览人潮如涌?有几幅作品让人留连忘返?我们蓦然发现这只是由画家和艺术爱好者们手拉手所组成的一个圈子而已,他们自顾自地在圈内做自己的游戏。我们还能够看到,各种媒体上频频闪出的一个个以“家”的名义粉墨登场的“名人”,我们听到的是拍卖槌啪啪的暴响;但我们始终不见的是抚慰我们的心灵,能带给我们心灵震撼的作品,难道我们当代的画家们真的就退隐山林,终老泉下?可我们又见不到向《溪山行旅图》的崇高和震撼,《富春山居图》的欢快和愉悦,既使如明清画家们的性情自然流露的作品也难以见到。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画家们如商人般的追名逐利,在名利场上表演“名人秀”而已,充其量只能是作秀罢了。蒙德里安在1942年写道:“我们正处在文化史的一个转折点,从一个总的、全面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处在一切旧事物行将灭亡的时刻。新旧事物之问的决裂现在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绘画作为一种经典艺术形式,在西方就已基本消亡。它作为一种传统,和古董的意义一样,它的升值也是因为它的古董价值。绘画使命完成了,它已经成功地让艺术哲学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绘画只是我们历史道路上走过的一块阶石,把艺术家送到一个更广阔的地方,那就是生活。”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虽然二十世纪文人画的最后一趟列车已随着吴、齐、黄、潘等大师的离去而成为历史;二十一世纪已成为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局面。当艺术的世界不断扩展,它的内涵不断丰富,人们对它的认识势必随之变化,扩展和变化造成了艺术的“本质”及“内核”的逐步消解,商品的符号化、世界的影像化,使高雅艺术和大众或商业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行为”、“装置”、“工业设计”的兴起,意味着艺术发生了更深层次的变化。新艺术家的目标就是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像本雅明说的,把艺术品放人“活生生的社会关系中”。由他们建立的这种全新的对话秩序,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发言人。按照毕加索的说法,这种状况不是因为进步的结果,而是“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的结果,随着政治性、主题性而在创作中淡出。

一部分中国画家已经从传统中国画中走出很远,其间产生了一批关注作品本身的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也诞生了一批探索者和革新者,在写意画上,他们不满足于既有传统的束缚,大胆地借鉴、融合、创新,导致了对中国画中“写意”的再认识。工笔画家们则在传统和西方等艺术的嫁接和融合上产生了新工笔画,最终对中国画中的“工笔”再认识。当代一批中青年画家的自身知识结构也在发生着裂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模式以及传统文人画的思维定式,转而以多视角,多意象的跳跃性思维指导着创作实践,利用传统的笔触符号来彰显新的视觉思维样式,进一步扩充原有的语境,这是一种进步,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朝气和灵气。潘天寿先生讲:“做人要厚朴,画画要调皮。”很有内在意味。他们在中国画的表现语境上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中国画创作,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美感的、健康的中国画作品。这些都构成了当下多元化的格局,也使中国画的发展看到了希望。但我们同时更应当看到,当艺术沦为商品时,艺术作品就有了相应的价值,这对艺术家的危害是巨大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以成长起来的画家在挖出了自己的一块自留地之后,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名人”。

因为在当代画价依然取决于“名气”而与艺术的价值无关,这就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有限的技法和无限的重复,看到了曾经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现在却像被蒙了一层油脂,使我们陷入了“审美疲劳”的状态。

但是,我们仍然相信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由为美术史的续写需要的是一件件闪光的抚慰人们心灵的作品,而不是“名人名家”的平庸之作。许多有良知的批评家和画家已经能够站到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它们将走过漫长的探索期而进入成熟期并由此而步入收获,踏上发展壮大的辉煌之旅,最终同样会有经典如“溪山行旅图”之类的不朽之作,这需要数代有清醒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中国画家的不懈努力,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作品。

上一篇:溺水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下一篇:英语电影对自中的委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