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朗读之浅谈

时间:2022-09-29 12:38:18

语文教学朗读之浅谈

语文教学是个总的概念,它包括很多内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统称语文能力训练。“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的运用,吸收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我以为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获得大面积丰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应强调读。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关于加强阅读,古人有过很多论述:“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等。可见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中更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朗读的重视。古代的私塾教学中最突出的就是朗读,当学童在先生的带领下摇头晃脑的大声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时,师生情感投入,完全融入于文章之中,深深体会到文章的美感。可遗憾的是,随着唯分数化的影响,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的淡化,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细,把大多数的时间用于分析词句结构、主题线索、写作特点之上,忽略了朗读。其实,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熟悉文章的各种元素,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结合上下文准确的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把握。特别是文言文的教学,更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增强对语感的把握,进一步进行释词析句,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

第二,朗读可以培养审美的情趣。好的文章通过朗读能把其言外之意贴切地表现出来,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的向着更为广阔的范畴渗透和延伸,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可见,朗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的文章之中,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第三,朗读可以提高写作的水平。读书是对素材的整理和积累,写作则是对素材的处理再加工。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朗读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写作要求,好的词语和句式便会子自动喷薄而出,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当反复朗读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此所谓“厚积而薄发”也。

既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读,然后才能善读。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愉快的的朗读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情境表演、朗读比赛等多种方式来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

其次,要给学生做好范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朗读水平具有示范性和主动性。当老师在课堂上出色的展示出自己的朗读才华,可以在一瞬间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随着老师深入到课文的深层境界中去。老师的范读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再次,要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更是体悟情感、深化理解的需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感染自己和其他听众,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上一篇:高中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警惕高中入学后的心理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