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 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

时间:2022-09-29 11:27:10

改革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 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才

【摘要】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面临新抉择。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在当今的定位之一应为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实现此目标的关键是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规措施打造学生与时代共舞的全面的信息技术建设和管理能力。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36―04

一 时代挑战: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面临新抉择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创造了世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史上的壮举:20世纪80年代初重获新生的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专业点数量由少到多,不断发展,到2008年已有224所高等学校办有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形成了全国年招收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愈万人、在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数万人的庞大规模,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输送了大批专业建设人才。然而,教育技术学的本科教育当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挑战之一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刷新了教育技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挑战之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前几年,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100%的就业率,有差不多半数的进高校工作,相当多的就业于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或就业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然而,近两年来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新进人员一般要求有研究生学历,许多高校因此紧闭了过去向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敞开的大门;电视台等传媒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在高校现在有相应专业进行培养,如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技术岗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也绝非像过去一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如此的形势面前,必然要求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寻求新的突破。

就业压力的挑战,还来自于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国办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只有31所高校,其中28所为师范大学[1],而从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新增教育技术学本科办学点193个。[2] [3] [4] [5] [6]

正是在如此的大背景下,许多学校正只争朝夕地酝酿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

二 科学定位: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适应挑战的策略应该是按时代要求重新审视专业定位。

21世纪教育技术的主旨是教育教育化,无疑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专门人才。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有师范和非师范之分,且多数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师范专业,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到高校就业的机会很少以及基础教育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情况下,作为师范性的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即培养能在中小学胜任教育信息化方面几乎所有工作的专门人才。

信息化有信息网络、信息应用、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资源和信息化政策法规等6大要素,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尽管不包括6大要素的全部,但有网络建设与管理、教育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教职员工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观念和应用培训、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等等。那么,四年的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能培养适应如此多工作需要的专门人才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许多工作是相通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是相近、相似甚至有些是相同的。

三 绘制蓝图:打造与时代共舞的全面的信息化建设能力

有了明确的定位,有了明确的方向,必须有相应的合适教学计划相支撑。合适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

每个学校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但培养目标定位于要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和信息技术教师后,原有的计划就不合适了,但一味原有计划也是不恰当的,正确的态度是合理继承,大胆扬弃,可通过“增”、“减”、“改”、“创”课程的办法,大刀阔斧地变革原有计划。“增”是新增培养新的观念、新的能力所需要的课程。“减”是去除过时无用的课程。“改”是根据需要对一些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创”是创设一些过去任何学校都没有的新课程。“创”与“增”共同之处是所新开课程是本专业过去都没有的,区别在于其它专业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如果其他专业也没有,则为创,如果其他专业有类似的课程,则为增,“增”课程容易,“创”课程较难。

在确定课程的“增”、“减”、“改”、“创”前,首先要明确计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以及培养学生的特色,比如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确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厚基础、强能力、时代性、个性化[3]。“厚基础”是对原来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培养普遍之说“宽基础”的修正。从对三届不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来看,过去为强化“宽基础”,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大量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很少,结果教学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度,学生只学到了皮毛知识,将专业课降到了公共选修课的水准上。将“宽基础”改为“厚基础”,意味着要夯实基础,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都是不开则已,一旦开就要开出深度,让学生掌握得很好,以使学生学过相应课程后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强能力”是要使学生具有解决教育信息化实际问题的多样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多面手,既有理论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行家理手”。要使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后,能建网、管网,能进行教育资源建设,能胜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如此众多的方面不仅要会干,而且能干好,即不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更为重要的要在理论层面上、艺术层面上发展。“时代性”是确保教学计划的先进性,使之是真正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人才的好计划,要求人们站在时代高度进行计划制定,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个性化”要使培养的学生是个性鲜明的。在计划中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厚基础、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具体做法可为:将课程适当前移,减少第七学期的课程,第八学期只用于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将第七学期、第八学期的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用于自我训练、打造该有的能力和特色。此外,要在专业选修课中留出一些学分让学生跨专业选修,以及允许学生以各种成果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

为确保特色的体现,教学计划制定有必要体现全员性、系统性、最优化、开创性的要求。“全员性”是让教师参与讨论,走群众路线,集中所有人的智慧,防止闭门造车,并力求在校外借智。“系统性”是对教学的所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环环紧扣、一着不让。“最优化”是立足于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进行计划制定,追求计划的完善与极致。“开创性”是要有创新的胆量、意识和行动,敢为天下先,不墨守成规,不畏首畏尾。

基于以上思考和设计,可在本科教育技术学原有计划基础之上进行如下“增”、“减”、“改”、“创”。

“增”――主要增加与建网、管网、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数据库应用方面的课程,增加动画制作和研究的课程,增加与创意表达相关的课程。

“减”――主要减少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视原理、美术基础、音乐基础、计算机辅助教育、媒体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教育一说已与时代不合拍,相应课程应减去。媒体理论与实践内容可肢解而分散到其他课程,其媒体理论的内容应全部纳入教育技术学导论课,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以及将单薄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变得丰满,媒体实践的内容分散到各门媒体技术和艺术的课程中,此外将有关媒体系统的部分单独开辟一门名为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的课程。原有媒体理论与实践中已过时媒体的内容应该取消。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视原理等课程是过去将教育技术学生作为维修人员培养以及教育技术教师多数为物理背景而为,在过去开这些课本身是失之偏颇,而现在就更没有必要。美术、音乐方面的内容分别整合到摄影技术与艺术和音频方面的课程中,其目的是减少教学内容的不必要重复。

“改”――改造多门课程。即使保留原有名称的课程,也应赋予新的内涵,甚至于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比如,可将摄影基础分为摄影技术与艺术(或数字影像技术与艺术)和摄影创意两门课程,并且将教学内容全部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

“创”――创设电子技术基础和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等课程。教育技术学原来开设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对于现在教育技术学文、理科兼收的文科学生来说,学这些课程难度大,而且按新的目标定位,开设这些课程意义不大。但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电工、电子方面的一些基础性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术,否则也难以胜任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全部工作,因此有必要按照教育技术工作的需要,专门打造一门名为电子技术基础的新课程。进行现代化的教育,会用到多种媒体系统,建设、管理媒体系统应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在过去的教学计划中,单个的媒体介绍多,而媒体系统涉猎少,现在很有必要开设一门名为教育技术媒体系统的课程对此进行研究。在该课程中,探讨的媒体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语言实验室,星网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学校广播系统,计算机房等。

徐州师范大学按照以上思路进行的改革试验,受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师生的普遍好评。

四 精心实施:新时代强化新举措

1 破常规精编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国家对中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十分慎重,比如,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基础教育的新的课程改革,每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都组织专家较长时间的调研、讨论制定,然而在高等学校,课程几乎都无统一的大纲,教学大纲的制订多数是由各高校教师组织教师进行,而具体高校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制订,往往就是由相应课程的一位任课教师独立完成。

仅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进行大纲的制订,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此的大纲制订形式,使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合理性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各门课程各吹各的号,各定各的调,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遗漏、逻辑关系混乱、深浅尺度不一。调查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到了令学生无法忍受的程度。比如,一些学校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的美术、摄影、电视原理、电视摄像、多媒体技术等多门课程中都讲色彩,而且不是在后续课程中将前面课程讲过的色彩知识直接加以引用。有的学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非常低,迟到早退现象非常严重,课堂上看非本门课程用书、打盹的人的比例相当高,这类不正常现象出现的原因何在呢?深入了解发现,学生认为此课程与彼课程内容差不多,又没有深度,而且过时的、无用的内容太多太多。此现象深层次原因是教学大纲制订随意性太大惹的祸。

要使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计划真正发挥作用,慎重对待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十分必要。除了思想上高度重视外,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教学大纲制订领导小组。该小组由教学经验丰富、事业心强、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办事踏实、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专业发展有一定研究的教师4、5人组成,主要负责大纲制订的小组建立、分工和审定。制订领导小组要对分工起草的大纲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的重复。

二是根据课程的相关性,成立理论、硬技术、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网络、艺术等几个大纲制订小组,每个小组明确一位组长。每门课程的大纲在大纲制订小组成员对相关重要问题讨论清楚、统一认识之后,再明确专人执笔起草。

三是明确要求大纲执笔起草人广泛研究全国同类课程大纲,研究课程改革趋势,负责任地精心起草,反复修改,充分反映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达到科学、先进、规范的要求。

四是明确专人作为本专业所有课程大纲的统调人。

五是请校外专家对全部大纲进行评判。

2 拓思路巧解师资难题

毫无疑问,重新定位后的教学计划中的部分课程,是本专业现有教师中无人能任教的,但又不能因此将计划大打折扣而回到因人设课的老路上去。在这方面要想方设法保证计划不折不扣地实施。探索实践表明,此问题的解决可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抬课”。当一个教师无法胜任一门课的全程教学任务时,可将课程内容化整为零,让几个教师共上一门课,让每个教师讲自己最擅长的部分,这特别适用于创新课程。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在抬课的同时,参与抬课的教师要互相听课,以在不长的时间内由抬课转变为独立承担课程。

二是借师。通过外请教师讲授本专业无法开设的课程。在外请教师上课的同时安排教师全程听课、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达到独立承担讲授课程的要求。

三是压任务。对无人开设而按计划暂时尚未开设的课程,明确专人利用脱产进修和自学的方式加紧学习和备课。

四是专门培训。建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应的课程研讨班,依托有关高校,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3 高立位培养全面能力

大学本科生是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部对大学本科生的新定位。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到了中小学将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其能否具有高超的能力将是他们能否迅速找到就业岗位,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应是全方位的,但要以自学能力、建设能力、艺术创造能力、教学能力、协作能力、公关能力等为主。

教育信息化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今后发展中,仍然是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应用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培养本科生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能力,对新模式、新应用的探索能力。要尽可能将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打造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很强自学能力的人,如果说刚跨出大学校门时还能适应工作的话,但绝不能适应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建设能力的关键是设计架构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既要求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使之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又要培养其强实践能力,既要有理论的研究,又要有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调研,要解决好办学之门开与关的关系。

教育信息化正在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发展,而一旦初步实现后就会经历从有到好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而在教育信息化从有到好的发展阶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信息化正处于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发展的前夜,作为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必须有前瞻性,必须培养学生关注艺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全数字化平台上的艺术创造力,这是面向未来的需要。

教学能力是所有有志于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必须具有的能力。在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十分满意的,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时代性的课程采用的是过时的方法。这就对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除了要使学生具备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一杯水”基础上的“一桶水”外,还要让学生具有高超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学习方法急待研究、完善。

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任务的人,既要与冷冰冰的技术、设备打交道,又要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能否与教师一起融洽地进行整合实践,能否开拓新的信息化应用,能否合作开发教育资源,能否说服并影响领导,公关能力、协作共事能力至关重要。

培养具有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工作者,既要有培养全面能力的设计和架构,又要周密部署,将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真正将设想转化为现实。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种种举措值得借鉴,比如,将许多课程安排在多媒体机房讲授,使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很好地结合;向学生全天候免费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可实践学习;举办各种作品和设计竞赛,调动学生创作、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大多数学生将单纯的毕业论文改为在毕业设计基础上的毕业论文等等。

参考文献

[1]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DB/OL].

[4] 2006年教育部审批设置的本科专业名单[DB/OL].

[5] 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DB/OL].

[6] 陈琳.中国教育技术本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07,(6):21-24.

[7]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7修订).

上一篇:混合学习应用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研... 下一篇:协同式实践教学软环境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