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时间:2022-09-29 08:37:15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演奏分析

摘要:本文从《d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本体分析入手,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节奏、调性、和声等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理论上的剖析,总结出练习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同时在演奏方法上作了细致的论述。期望能够为演奏者及教师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

关键词:d小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本体分析 演奏提示

《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是年仅21岁的普罗科菲耶夫于1912年在高加索山脉附近的温泉度假时所创作,属于作者求学时期的作品。全曲形式上较为宏大,共分四个乐章,作品生动而富有情趣,同时也避开了纯技巧性与过分夸张的音响,使得它更易被人们所接受。

该曲的第二乐章是谐谑曲、活跃的快板,取自1908年交给老师李亚多夫的一次习作。普罗科菲耶夫素有“诙谐大师”之称,谐谑曲这一体裁是他继承古典乐派传统的特征之一。此乐章在曲式上结构严谨,乐思完整,加上古典传统和声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受到它与古典乐派传统音乐的渊源关系。与此同时, 这一乐章音乐形象鲜明,有着坚持不懈的进取性和激昂的紧张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变化, 伴奏部分用八分音符节奏的持续性音型贯穿了全曲;大量和弦外音的使用, 也为原本传统的和声增添了一些现代风格特有的音响色彩。该乐章生动、活泼、风趣、旋律跨度大、方整而有棱角,自始至终贯穿着无休止的机械律动,这种托卡塔式的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中很常见。

一、第二乐章本体分析与演奏提示

《d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为复三部曲式,a小调。首部(1—26小节)由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8小节)+b(8小节)+a1(10小节)]。A段和b段均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再现段的第二乐句扩充了两个小节。首部以极其简单的节奏型表现了如同军队行进般坚定的音乐形象,以左右手交叉的断奏法奏出, 果断有力,展现出不同于其它时代的音乐精神。踏板需要点在重拍和有重音的地方,这样能够使节奏更鲜明,既避免声音太干,又使和声清晰。左手对声音要有所控制以免盖住右手的旋律。带有重音的旋律是本段的特色所在,演奏中应把3个音乐层次及不同的节奏律动清楚地表现出来。右手要将旋律弹清楚,伴奏声部的双音跳音也要整齐、均匀且富有弹性。第3小节的中声部半音阶要清晰地出来,渐强减弱的力度记号对旋律声部起到辅助推动的作用,需准确、鲜明地表现出来。第9小节起是首部的中段,这里普罗科菲耶夫将器乐的旋律从声乐化旋律中完全独立出来,不再根据声乐的特征去构思,而是运用连续跨八度的大跳来造成直率、活跃的性格。中段的旋律声部交由左手单独完成,可先练习左手,注意8分音符跳音要演奏得突出些,因为短音符不易听见。右手和弦的最高声部和中间声部都要弹清楚,弹奏时要放松,像拍皮球似的借助反弹力来进行演奏。第16小节末的三个和弦,右手应突出旋律音B—C—D,这几个和弦在这里起到连接的作用,自然过渡到再现段的E音。第23—25小节左手的八度需连贯地弹奏,指法可采用同音上先以5指按键再用不发音的方式换为4指的奏法来使得八度音弹奏连贯。第23小节右手和弦中的半音阶要突出,最后首部完满地终止在a小调上。

插入型中部(27—57小节)用持续音一直贯穿, 并将其作为转调的纽带。中部由三个乐句构成(4小节前奏+8小节+8小节+10小节),规模上与首部相同,整体的力度为pp,与首部和再现部激昂的强奏形成鲜明对比。这段出现的小连线很重要,它为音乐带来了轻盈幽默的特点,这也是它的音乐形象也与首部和再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因素之一。第27—30小节是音形先现的一个引子,演奏此段需要敏感的指触、听觉、踏板间的相互配合并将有关奏法的所有标记都严格地表现出来。中声部半音变化运用得很多,作曲家运用半音的交替进行来获得柔和的色彩对比。每个乐句都要交代清楚,第一乐句在d小调上,第二乐句是降D大调(43—44小节采用降D=升C进行等音转调,过渡得很自然),第三乐句则是E大调。每个乐句末尾都标注了rit.将音乐稍撑开,而在下一乐句的开头又回原速收紧,其音乐上的伸缩弹性将乐句清晰地分开,演奏时要将乐句间的呼吸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第38小节第2拍的高音A不是旋律音应弹轻一些,而此小节第4拍的高音A是旋律音,两者要区分开。39—40小节左手不能受右手休止符的影响而断掉,需要连贯地弹奏。第3乐句的句末增加了两小节的补充(56—57小节)。

再现部从58小节开始,是一个带装饰的再现,在音区的运用、力度上有所变化。首部的a部分第一乐句是强奏,第二乐句仿佛回声般突然轻下来,而再现部里的此乐段整体音区移低了八度,力度上与中部的pp相衔接,两个乐句都是PP的力度,由远及近,到了句末才逐步渐强到b部分的f,此后的再现与首部是相同的。

二、演奏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敲击的演奏手法

敲击的演奏手法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作品中较为突出的的特征之一。他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将钢琴的打击乐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演奏其作品常需要干涩、尖锐、狂暴的敲击性音响,当然这并不是说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都是敲击性的。“敲击风格”主要是指演奏者凭借强壮的体魄和钢筋铁骨般的手指,演奏不和谐的尖锐的和弦,在钢琴上奏出打击乐般的音响,发音铿锵、尖锐且富有弹性,这需要我们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手的框架要坚固,手框架主要依靠掌关节来支撑,演奏时丝毫不能松懈,手腕应松弛而不僵硬,这样才能弹奏出集中而强有力的声音。

其次,手指几乎要呈一条直线,有利于将力量直接从第三关节导入指尖,而弯曲手指则会造成力量在经过每个指关节时的损耗。触键面积应略大一些以避免 “乍”的音色,使声音既有钢铁般地力度又有厚实感。

再次,离键不高,直接下键。这种触键方式既可以保证演奏的精确性,也能使手指免于在空中停留太多而减慢触键速度、削弱下键力度而使力量的爆发点和触键点合二为一。

最后,力量要顺畅贯通。手臂略高于手面,胳膊肘向外微微打开,使肩、大臂、小臂、手腕、手掌、手指、指尖几乎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样腰部的力量便可以顺畅地从肩头直接到达指尖,力度强且声音通透。

2.恒定的速度

节奏是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灵魂,保持恒定的速度是演奏其作品的原则。同时这种不变的速度又与他创作中不断变化着的和声、调性、旋律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普罗科菲耶夫不希望作品的速度被演奏者擅自改变,这与他较强的时间观念是分不开的。《普罗科菲耶夫传》中描述,他对待时间的观念很强,对每分每秒都很在乎,他的音乐作品中也体现了这种极强的时间观念,他在进行创作时甚至按照怀表上的时间来计算节奏和速度。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浪漫主义时期所盛行的以肖邦、李斯特为代表的弹性节奏(Rubato)已荡然无存。演奏他的作品,在速度一定要保持客观理性,要像在内心深处安了节拍器一般,将节奏弹得一板一眼,对节奏和速度做到近似“机械化”的掌握,除了乐谱上标出的rit.之外,我们不能因个人音乐理解及意识而有丝毫的改变。无论要表达抒情还是激动的音乐情绪,我们心里的节奏自始至终都要坚定地律动。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其作品中的音乐内涵更好地表现出来,这是能否成功地演奏普罗科菲耶夫作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潘伟.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艺术创新特色[J].牡丹江师范学院院报,2003,(02).

[2]于润洋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0).

[3]赵俊英.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研究与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

[4][英]大卫·古特曼著.普罗科菲耶夫[M].白裕承等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苏]B·霍洛波娃著.二十世纪音乐的节奏问题[J].戴明瑜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91,(02).

上一篇:你的压力,我的商机 下一篇:几种数据库恢复技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