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运动损伤的特征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9 08:34:31

高职院校运动损伤的特征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6-000-01

摘 要 运动损伤是指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发生的损伤。本文对高职院校的200名受伤学生的损伤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后提出了预防建议

关键词 体育锻炼 运动损伤 预防建议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学生时期,加强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它还是一项高尚的娱乐休闲活动。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之余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这既是一种很好的体脑调剂和恢复手段,又是一种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此,研究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对在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采取积极防范措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西护理学院和江西服装学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受伤的20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法:门诊外科受伤学生的病例。

2.问卷调差法: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受伤的原因,类别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损伤的性质与部位统计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1.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通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活动时根本就没有做准备活动的意识。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功能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肌肉伸展能力欠佳,关节不够灵活,动作不协调,就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这主要是学生对准备活动的作用不明确或不会独立做准备活动,错误地认为做准备活动是浪费体力,往往急于参加运动而损伤,结果使学生造成损伤。

2.学生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不熟练是导致运动损伤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学生身体素质差,教学中遇到一些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或在运动量、强度加大的情况下就容易受损。二是根据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在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概念理解不深刻,练习中出现多余的动作后技术掌握不稳定,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受伤。

3.场地、器械不合格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跑道过硬或高低不平,沙坑过硬或有杂物,海绵垫厚度不够,并且海绵垫之间相互衔接不严密,场地过滑等等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篮球、排球的练习是在水泥场地上进行的,由于地面硬,练习中跳跃动作多,容易造成踝关节、膝关节损伤。体育设施、设备陈旧、摆放不当。

4.运动疲劳、心理过于兴奋或紧张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运动疲劳受伤主要是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做同一动作,使身体局部负担过大而引起的。学生学习新内容或比赛时会表现出过度的兴奋,容易发生损伤。学生在练习较难的动作时,由于心理害怕,做动作犹豫不决,也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它,教学组织不合理,天气不好,保护措施不当,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

5.不良气象的影响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潮湿高热易引起大量出汗,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光线不足,能见度差,影响视力,使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导致受伤。

四、对策研究

(一)思想上重视

严格遵循不同运动的运动规律。加强身体的各方面的锻炼,提高身体全面的素质。

(二)热身、放松、恢复、营养

1.运动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不但能使提高身体核心部位温度、提高软组织(肌肉和结缔组织)的温度/柔韧度/弹性、增加关节液分泌/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特定部位的伸展,也能减少锻炼前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损伤的发生。

2.运动后应注意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是指在运动后通过肌肉韧带拉伸、呼吸调节等放松方法使体温、心率、呼吸、肌肉、韧带的应激反应回复到锻炼前的正常水平,有助于机体在运动的恢复。

3.自我恢复与运动后营养

了解和懂得简单处理运动后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的方法。了解如何去补充营养和那些食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恢复。

(三)了解自己的身体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身体,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及强度,尽早发现一些不好的身体状况,尽早预防。在安全的环境下运动,选责安全的运动环境和运动场所,选取不同的运动所使用的不同运动用具和防护装备,学习在不同环境下不同项目中运动的知识技能。

(四)正确指导

教师要吃透材料,掌握技术动作特点,事先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技术动作。加强全面身体训练,提高各项身体训练水平。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运动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和区别对待的原则。

(五)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良好的运动环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关键,运动场地和器材应注意及时维修或者更换,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 运动医学编写组.运动医学[M].人民出版社.1978.

[2] 曲锦玉.实用运动医学[M].人民出版社.1996.

[3] 洪国武.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4).

上一篇:瑜伽在广西师范大学体育运动中的前景分析 下一篇:100米跑爆发力训练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