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中的责任教育

时间:2022-09-29 06:45:06

论思想政治课中的责任教育

摘 要: 责任是人的一种社会关系的具体反映,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选择;不同的人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承担责任的能力来源于责任意识的修养;道德责任教育是政治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以实施。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 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一些人的身上,责任贬值了,物质的东西升值了。责任意识正日益被淡化和扭曲,责任意识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程度,因而这个问题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中学生正处于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责任教育是人的本质发展的要求

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生来有的:“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会有任务……”责任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人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和任务,另一方面,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譬如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事件,可能有多种原因导致这种不幸的产生,试想如果这些人从小受到过良好的责任教育的话,那他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强的责任意识,一定会意识到那一跳所带来的后果而取消那可怕的行动。同时,如果那些人身边的工友及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的话,及早采取措施予以处理,哪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呢?因而我们说,无论是何人,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肩负有一定的责任。

黑格尔认为,道德就是关系、要求和应当。应当就是人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1]。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不是人而是物。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培养自己道德责任感的过程,就是一个树立责任意识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阶段正是培养人的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与黄金阶段。

二、责任承担依赖于责任意识的树立

道德责任,就是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行为做出选择并承担应尽义务,它是一种可贵的道德品质。它不是人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培养教育逐步形成的。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要具有道德意义[2]”。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与生具有的“要贡献、要做事、要服务[2]”的倾向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自己的活动不可避免的朝这个方面进行[2]”。

民间有两句话,一句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说穷人家的孩子尚未长大,但已有“管家”的责任意识,具有了一定的操持家务的责任能力;另一句是“长大不成人”,是说有的人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外表像一个大人了,但缺乏责任意识,不论对家庭、对社会还是对自己,都缺少履行起码责任的能力,仍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这说明,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若没养成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不论长到多大年纪,都算不上是成熟的人。可见,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意识,才能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所选择。

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院校长高震东,在大陆发表了令国人震动的讲演。他说“天下兴亡,匹夫责任”,没能强调自己的责任,所以等于大家无责,应改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他在台湾办学就是这样,学校没有工人,没有门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的工种都有学生自己去做。这所学校适时适当地实施了严格的道德责任教育,所以学生责任意识非常强,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都非常刻苦,该校学生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也正是由于责任教育培育出具有很强责任意识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以至于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优先招忠信毕业生”字样。可见,责任意识的树立必须从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开始。

三、责任意识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

1.学习英雄人物,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国自古就很重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很早就把教育目标定为“修身、持家、平天下”。尤其是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人崇高信仰的人生实践,无一不对人们的责任意识起到一种启发和示范,从而推动着社会健康快速地发展。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责任意识的强弱。一个人追求的社会价值越高,则他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因而必须教育学生时刻树立责任意识,追求高尚的情操,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体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2.深化课堂改革,促进责任意识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再出现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简单说教,而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讨论、交流、答辩和讲演等活动,领悟其中的潜在规则,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培养责任意识;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评价各种价值观,学会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省,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树立一种责任意识,进而学会关心自己、他人和社会。

3.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责任意识。

责任产生于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社会实践是这各种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人只有完全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强化、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应该从身边的事开始,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如上所述台湾忠信工商学院校长高震东在大陆的讲演中还提到:“我的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是我的责任;班级卫生没搞好,是我的责任;学习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人人都主动承担责任,天下哪有做不好的事?[3]”在“3.14拉萨事件”中,洛桑次仁的见义勇为;在奥运圣火传递中,面对种种不和谐的声音,纽约华人租机飞越曼哈顿“反对”;李桓在巴黎街头的激情讲演;汶川大地震后,当同志把身负重伤的8岁男孩朗锋从废墟中救起,他艰难的为救他的恩人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使世人为之感动……责任的力量驱使着我们,责任的力量感动着我们,责任的力量不断鞭策着我们前进。

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我体验而形成。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关社会科学的知识内化为观点,解决中学生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价值导向及道德观念导向等问题,在实施德育方面较之其他德育途径具有更大的优势,在进行责任感素质方面,也是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它通过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哲学等理论教育,使学生了解、明确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内化为自我体验,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

高度的责任感素质是人走向社会的一个通行证,强烈的责任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责任感素质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成长中极其关键的一种心理素质,它对青少年全面发展,成长为“四有”新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良好的责任感素质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可见,突出责任感素质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人们呼唤强化责任感教育。

总之,我们应该从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责任教育”,通过理论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事情做起,学会生存知识,树立责任意识;从更高层次来认识“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掌握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做到以“责任教育”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出版社书馆,157.

[2]《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大海出版社,406,105,95.

[3]高振东.2006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演稿.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下一篇:三维教学目标视野下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