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6-13 11:06:11

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师范大学发展非学历教育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师范大学 非学历教育 发展现状

学历教育是普通高校的基本工作,也是当前高校主导的教育形式。但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将日益广泛和多元,继续教育的特征将越来越为明显,一次性的学历教育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必然难以满足终身教育所包含的各种需求。因此,发展非学历教育,将其提高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视程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已开始认识到发展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如清华大学提出要“铸造中国继续教育第一品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高校无不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果。在此背景下,我试图从国内师范大学这个视角,展开对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当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

1.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现状。

当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有以非学历教育办公室的形式设置,也有以培训部或者培训中心的形式设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学校层面设立非学历教育领导小组,各教学院系设立非学历教育办公室、培训部或培训中心,业务上归于继续教育学院管理;②在继续教育学院内设立非学历教育办公室、培训部或培训中心,直接由其对学校非学历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与管理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各教学院系不另设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③继续教育学院、各教学院系甚至校内一些行政机关均设有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彼此之间互不干涉,各自为政,自由发展。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虽然都设有非学历教育机构,但却并未分设各教学院系层面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更没有设立校级层面的非学历教育领导小组,非学历教育发展实际上处于未加重视或边缘状态。而对那些没有统一管理,管理机构、各教学院系和各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的师范大学来说,非学历教育发展更是处于一种无序、非公平竞争甚至内讧的混乱状态。

2.非学历教育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

在非学历教育的管理机制上,师范大学呈现整合和分散两种发展状态。大多数师范大学都是校内各教学单位、各培训机构自行举办各类非学历培训班,发展混乱,缺乏统一管理与监督,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部分学校将全校非学历教育统筹整合起来,协调发展,并鼓励具体分担项目培训的各教学院系、各培训机构积极响应,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在全校非学历教育领域内推行统一招生宣传、统一安排宿膳、统一报考、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发放证件等管理举措”[1],不断完善学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环境,推动非学历教育的蓬勃发展。总体而言,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处于分散发展状态的较多,整合发展的较少。在新形势下,分散的、“地摊式”的非学历教育发展弊病丛生,已日益成为限制非学历教育进一步发展突破的突出因素,整合管理是非学历教育管理机制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3.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培训规模情况。

目前,大多数师范大学都开展了非学历教育培训,培训项目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培训上。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其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培训包括: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通识培训、校长及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中小学教研组长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中小学德育教师培训,几乎涉及到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除了教师教育培训外,一些学校还办有一些社会类培训,包括会计类、IT类、经济类、语言类。但大部分社会培训都涉及到中小学基础科目辅导和素质提高等内容,培训层次相对较为低端。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考试考证类的培训项目及其它职业创新类项目。除了教师教育培训项目之外,师范大学的其它培训项目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非学历教育“每年培训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其他各类教师以及各类社会培训学员约10000人次”[2],算是在师范大学里培训规模较大的学校之一。但是与一些综合性大学相比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如果除掉政府委托项目之外,其它属于市场获得的培训项目规模非常小。

二、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除了少数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在快速发展外,大部分学校基本上处于忽略甚至没有发展的状态,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与未来社会教育发展趋势极不相称。

1.对非学历教育发展缺乏战略意识。

师范大学普遍只是重视发展学历教育,没有认识到非学历教育在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更没有在新的形势下将非学历教育放在与学历教育等同地位加以重视,甚至还是沿用传统的看法与做法,纯粹将其视为学校创收的一种途径。事实上,新时期非学历教育已经远远不止于经济意义上的培训,除了培养社会人才,它还担当着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增强学校实力、创建学校品牌的作用,正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所说的那样:“现在清华大学面临两种人才的培养,一种是学历教育,一种是继续教育。前者是潜在的人才,后者是现实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清华大学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现在能在现实的人才中培养一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人,把他们培养成单位留得下、稳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清华大学的社会声誉。”[3]清华大学这种对非学历教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认识,形象地说明了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对非学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非学历教育是社会培训机构的责任,发展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即便积极发展,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很多仍然只是停留在经济效应上,对社会效应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些直接导致了其对非学历教育战略重要性的忽视,使得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无法得到扎实有效的发展。

2.非学历教育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由于对非学历教育缺乏战略发展意识,师范大学相关机构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缺乏积极主动的发展意识,大多时候是被动承接政府或社会委托的培训项目和任务,很少积极主动争取新的培训项目,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培训市场。而且这些委托培训任务大多是与师范大学自身特征较强的教师教育相关的项目,它只能委托师范大学承担,无需与一些综合性大学进行竞争,因而本质上讲是缺乏竞争的。由于缺乏竞争,以及对非学历教育不重视等原因,有些师范大学甚至连教师教育培训项目都不能完全做好,更不用说努力去争取相关的政府、社会或行业的教育培训项目,扩大规模了。

3.非学历教育辐射或涉及的领域狭窄,培训层次低端。

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上,对其它领域的一些诸如总经理、总裁、高管等高端培训和研修班,大部分都没有试图去开拓,或者根本无力举办。即便是在教师教育培训上,一些师范大学也只是在做政府委托的单一任务,如中学新课程标准培训,项目培训完了后就整个结束,没有后续的追踪项目。同样在教师教育培训领域,很多师范大学并不主动对其进行全面细分,实行个性化的多元培训,如教师教育培训就可分为中小学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素质教育课程培训、单科教学法高级研修等。事实上,仅教师教育方面,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需大力开拓。但我发现,在培训层次上,一些师范大学并未着力抓住教师教育(针对中小学教师)这个具有自身特色的领域开展非学历教育,却花费了相当多精力举办一些属于中小学课程辅导之类的培训班(针对的是中小学生),丢弃了本应关注的更高领域,因此无法将培训层次提高、规模扩大。这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做法,对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向高端发展示范效应产生了不良影响。

4.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师范大学没有全校相呼应的、垂直条块式的管理机构;在管理制度上,缺乏统一规范的、刚性的管理制度与规章;在师资队伍上,大部分依托本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的教师,师范特征较强,缺乏专门的、综合水平较高的非学历教育发展的人员和队伍。因此,在管理上,整个非学历教育发展状况非常散乱,各自为政、相互推诿、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教育教学上,缺乏与综合性大学甚至与社会培训机构相竞争的整体能力与实力。这是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目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阻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对师范大学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环境与终身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到来的形势下,师范大学要想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重新思考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定位,充分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这里,我以为要发展非学历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度重视,整合发展。

各师范大学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非学历教育在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明确其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建立学校层面非学历教育发展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和全面统筹规划学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整合学校非学历教育的管理机构和进一步完善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制度,协调校内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师资,坚决杜绝非学历教育各自为政、混乱发展局面的出现。

2.坚持特色发展。

教师教育培训仍然有很多有待开拓的项目,需要师范大学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创建更多有针对性、有效的培训项目,发挥师范大学的职后教育功能。各师范大学要依托自身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建设、拓展与教师教育相关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将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特色做大做强。

3.坚持质量和品牌建设。

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首先要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形成一套严格的、社会信赖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不断增强自身非学历培训的师资力量,扩大师资队伍,使之具有充分孕育、发展乃至壮大的良好内部环境。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开拓更多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和培训领域,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减少低层次、低端的培训项目,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实际,在优势学科开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高水平、高端的培训项目,逐步建立师范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品牌。

参考文献:

[1]郑义寅.论高校非学历教育工作的“五项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摘自北京师范大学网页www.scett.bnu.省略/

xueyuangaikuang/show.php?itemid=1&pic=xyjj.

[3]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关注什么?.摘自清华大学网页刊物《清华继教》第二期,2005.4.www.sce.tsinghua.省略/publication/qhjx_htm/0502/03.htm.

上一篇:基于IT类人才创业教育体系架构的新模式探讨 下一篇:浅议高等教育生态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