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及其弊端

时间:2022-09-29 03:07:16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及其弊端

我国增值税的开征历程和现行增值税制

我国是从1979年开始逐步推行增值税的。在财税制度改革中,无论是“利改税”还是“分税制”,增值税这一税种都是改革的重点之一。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使增值税成为我国税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之一。

1994年后,我国一直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即采取了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不予抵扣的办法,原因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防止财政收入下滑;二是当时我国正处于投资膨胀、经济过热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而生产型增值税相对消费税增值税来说,对投资膨胀、经济过热有紧缩效应。

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实行价外税,并且将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一般纳税人普遍征收的税率是17%;像自来水、天然气、石油这些属于国家扶植的产业按13%征收;对工业小规模纳税人实行6%的税率,商业小规模纳税人按4%征收,小规模纳税人不能进行税前抵扣,对于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也实行4%的税率,而出口货物则适用零税率。

我国的增值税是1979年开始在小范围内试行,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中,正式从工商税中分立,并了增值税的条例草案。直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增值税才在全国范围征收。全面开征之后,我国增值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税种,仅2007年国内增值税收入就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增值税酝酿新一轮的转型和改革,并于2004年开始了转型的试点,到2008年8月,已经先后推出4批试点。

现行增值税存在的弊端

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只是适应了我国当时的经济形势和财政状况。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型增值税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征税范围偏窄,有失公平竞争。国际上规范化的增值税范围为:所有货物销售、生产性加工、进口、修理装配、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涵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我国增值税的范围是对所有销售货物或进口货物以及加工修理装配劳务征收增值税,而对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建筑安装业、劳务服务业等行业不征收增值税。这导致了增值税销售货物与营业税应税劳务抵扣链条的中断,削弱了增值税的环环相扣的制约作用,不利于公平竞争,影响了其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地区和产业经济平衡发展的调节作用。

第二、抵扣范围偏窄,不利于企业增加投资,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现行增值税仅限于抵扣外购货物与部分劳务所支付的进项税金,对包括机器设备在内的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税金是不允许抵扣的。由于我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尚未覆盖建筑安装、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领域,增值税的抵扣更无法涉及纳税人外购劳务所支付的税金。由于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中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因而企业投资的税负较重,资本投入大,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税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客观上遏制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第三,税率设计偏高。目前国际上征收增值税的国家的税率大体在8%-20%之间,而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税率为17%,如果换算为消费型增值税税率应在23%,税负明显过高。特别是购置固定资产的税额不能抵扣,更加重了企业负担。例如,企业投资100万元的固定资产,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成本共计117万元,消费型增值税下17万元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样成本变成了100万元,降了14.53%,固定资产相应的折旧也就降低了14.53%。

第四,税款抵扣不彻底,造成重复征税。因为生产型增值税将购入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因此会导致对固定资产的重复征税。我们举个例子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某企业购入一台价值10000元的生产设备,同时支付增值税1700元,则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11700元。该生产设备的使用期限为5年,每年生产并销售的产品中所包含的固定资产价值为2340元(假设产销平衡),对这部分价值征收的销项税额为397.8元,5年合计为1989元,与购入设备时所支付的增值税相比,增加了289元。但增加的289元并非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期内创造了新价值,而是因为将购入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然后以折旧的形式计入产品成本,最终转移到销项税额计税依据的销售额中,从而导致税上征税的结果。

第五,增大了出口产品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限制了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设备有免税的规定,而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得抵扣,阻碍了许多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积极性,使这些内资企业在国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本国工业的发展壮大。

第六,扣税凭证不规范。现行增值税法规定有3种合法扣税凭证可作为当期进项抵扣的依据,即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运输发票。然而,在税收实践中,由于税法本身的不严密性,使扣税凭证对抵扣税款产生了诸多影响。收购凭证是收购者在收购农产品或废旧物资时由收购者填开的替代专用发票的一种抵扣凭证,由于收购的对象多是农民个人或零散个人,况且是由收购者自己填开,这样会发生虚开现象,从进项抵扣管理角度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漏洞。此外,目前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率仅为3%,而国家对生产经营企业准予按运营的7%抵扣税款,高扣低征,已造成不同行业间的不公平竞争。

第七,减免税优惠过多过乱。既有直接免税,也有“先征后退”、“即征即退”和“先征后返”优惠。

上一篇:中国:严控金融风险跨境渗透 下一篇:我国增值税的开征历程和现行增值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