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叛逆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时间:2022-09-29 02:15:57

初中叛逆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摘 要:叛逆学生最令班主任头疼,以自我为中心,不听教诲,喜欢与师长对着干来表现自己。初中生是叛逆的高发群体,如何转化叛逆生,使其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叛逆生的成因入手,然后从对症下药、爱和宽容及耐心和坚持三方面探究叛逆生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叛逆生;关爱;宽容;耐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58-01

叛逆是一种心理现象,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青少年较突出。叛逆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影响,重者导致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个人成长。因此研究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转化策略,是教育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

一、初中叛逆学生的形成原因分析

1、初中生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初中时期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程。初中生的大脑结构和机能趋于成熟,思维方式超越童年期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孩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初中生出现叛逆是普遍现象。

2、初中生叛逆是心理上不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不足,孩子的认知容易动摇。思维有独立性、批判性,由于认知事物和问题不全面客观而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劝说、提醒和督促看成是不理解、不尊重的管教与约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作出违背施教者初衷的行为。

3、初中生的叛逆与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命令式的说教、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等,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渐渐地孩子的心理就有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4、学校教育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导外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5、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初中生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对青少年起负面作用的不良影响,并辐射着青少年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初中叛逆生的转化策略

1、投其所好,对症下药

对于“逆反”学生,教师应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对于缺乏经验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要联系他们的实际,运用生动事例,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观念;对于教师因处理问题不公,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改进方法,以行动取信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因教师要求过高,造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摒弃强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责备,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笔者教过一名学生,入学成绩为班级前茅,体育成绩突出,但逆反心理强,热衷踢足球,课堂上看一些关于足球信息的杂志,成绩直线下降。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从此上课就更加不认真了。老师通过了解得知,该生“吃软不吃硬”,此后,老师从他的喜好出发,和他一起讨论“足球”,收集足球名星照片送给他,不时地渗透一些道理,对其思想、心理疏导,渐渐地,他上课认真,思维活跃,成绩稳步上升。因此,要消除逆反心理,最关键的一条是教师要找到学生叛逆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2、用关爱和宽容的力量感化叛逆学生的心灵

(1)关爱的力量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体贴关爱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笔者遇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男生,一直以来沉默寡言,成绩较差,性格孤僻。经调查,该男生自幼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很少见到父亲,更不用说得到父爱。因而他腼腆、柔弱,缺少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心眼小,最怕别人误解,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解情况后,老师和同学主动与其交流,将他纳入集体活动中,从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他。渐渐地,该生成绩稳步上升。

(2)宽容的力量

对学生一味指责,或过多采取冷处理的态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助长他们的叛逆思想,进而使师生间形成敌对态势。教师不妨一改往日的严苛态度,用宽容的心去接纳学生的错误,选择时机有针对性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

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当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应,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偏激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随意指责。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往往来势凶猛,公开抗拒,教师不要“关、卡、压”,先“冷处理”,摸清情况,了解原因,然后心平气和地交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耐心和坚持赢得学生信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初中叛逆学生的转化,要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对症下药,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其为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杜月玲.感化叛逆学生三法[J].广西教育,2011(9)

[2] 王肖燕.教师的宽容造就学生的成就[J].吉林教育,2010(5)

[3] 席梅红.论叛逆的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2(8)

上一篇:让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科学 下一篇:乒乓特色活动对幼儿健康成长作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