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现场报道的技巧探究

时间:2022-09-28 10:40:31

重大事件现场报道的技巧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重大事件的电视直播报道成为受众共同观赏社会景观和突发危机的重要平台,而作为报道中的关键因素,出镜记者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镜记者如何在现场报道中适度而准确地表现现场,本文将从现场报道的前期准备和现场报道中的技巧入手进行探讨。

关键词:重大事件;出镜记者;报道技巧

从1997年开始,中国电视媒体开始对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全新的开拓,中国媒体第一次以大型直播为表现形式,在世界传媒舞台亮相,历经十余年的磨练,中国电视媒体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能够即时反应、快速传播、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这除了技术与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事件发生时,能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进行报道的出镜记者,将电视声画结合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用人性化的解读方式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将现场展示在受众眼前。在电视直播技术已经日趋发达的今天,电视直播过程中“人”的要素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成为一个电视媒体在重大事件中“品牌”的代言词。

一、现场报道前的准备

(一)信息的收集

重大事件的报道一般都是电视大型直播报道,对于媒介事件而言,出镜记者会按照提前制定好的具体策划方案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而突发事件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出镜记者往往需要到达新闻现场,通过采访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和相关人员,才能获得基本信息。总的来说,对信息的收集分为广义的信息和具体的信息。

广义的收集信息更多的是指对新闻背景资料的获取,在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对一定具体的事件或现象提供一定的背景和对比资料,这就需要平时对有一定关注度的新闻事件资料的个人积累;另外在现场报道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直播状态下,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时间差异或空白,这时,出镜记者所准备的新闻背景资料就会大显身手,与新闻现场有效结合,既填补节目时间上的误差,同时也使得报道更加灵活、丰富,这也是出镜记者新闻素养和反应机敏的表现。具体的信息收集是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变化的,是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虽然在出镜记者到达现场前,会对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有一定的方案和想法,但是,只有现场真实的、即时的信息才是出镜记者应当最关注和细心琢磨的。具体信息既包括时间的基本信息,如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等,也包括现场采访获得的细节。出镜记者在到达现场后,如果时间允许,应当和一名摄像记者一起在新闻现场的周围进行一些采访和调查,亲自与事件相关人员沟通,充分融入现场环境,并且对现场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了解。只等着其他记者和编导告诉你现场报道方案和新闻信息的出镜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中将处于被动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出镜记者在收集现场信息时,事实上也是对新闻素材的一个收集,可以与摄像记者一起捕捉需要的新闻画面,同时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为之后信息的有效整理打下基础。

(二)信息的整理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柴静曾经说:“进入新闻现场,觉得新鲜的信息就像从头上浇下的一盆水,你觉得眼睛、鼻子、耳朵里到处都是。”这说明了一个有敏感度的出镜记者初到新闻现场面对的信息是大量而复杂的,那么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可以作为报道中的一个细节进行特写和放大?哪些采访对象是最能够体现新闻报道意图的?这些都需要对前期的信息收集进行一个整理,而对于重大事件直播中的出镜记者而言,这个整理的时间非常紧迫。

出镜记者首先应该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笔记本上明晰地列出事件的5个W,这是现场报道的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并且及时与同事沟通;然后梳理出事件的逻辑条理,并把印象最深、最利于现场表现的细节放入条理之中,丰富整个事件的框架,并且有效的剔除掉一些无用信息,提炼有用信息,尽量将现场报道的重点通过信息整理的过程形象的建立起来。还要将在直播中随时出现的最新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传达给观众。

(三)确定报道方案

报道方案的确定不是出镜记者一个人的工作,是需要与现场同事,以及总部负责人沟通、协商的结果。但是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报道者,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之后,应该有一个结合自己报道特点和语言表达风格的报道意向,并且要随时注意现场动态的变化,与现场负责人沟通,尽量在能够符合整个现场报道主题的基础上,加入自己个人的思考和观察,使现场报道能够呈现出人性化、个性化的风格,使现场报道不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增强其可看性和吸引力。比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大型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白岩松在直播前一天对现场进行信息收集时发现,在落马洲大桥上有一条明显的管理线,这个管理线在地理上明确地划分了深圳和香港,而在1997年7月1日之后,这条铁线将成为一个历史记忆,不再发挥作用。但是,这条线所在的地点,并不是白岩松在事先的报道方案中所在的地点,他及时和现场负责人联系,调整方案,使得在香港回归这一天,中国人民驻港部队跨越这条“线”的现场报道成为了整个直播中最大的亮点。

二、现场报道中的技巧

(一)突出事件基本信息

这里我们所强调的基本信息主要是时间、位置、人物和事件的状态。首先,在出镜记者整理报道的开始,要首先说明所在的位置和准确时间,重大事件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的存在就是来源于对新闻现场的贴近性和对时间的同步性,出镜记者所在的位置是最能表现现场感的地方,而且也是这个现场报道的环境和基础,观众需要对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时间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往往显示了极强的直击感和动态感,比如张泉灵在跟随救援部队步行九个小时挺进地震震中的现场报道,每一个报道位置和报道时间都成为了整个报道过程的连接点,观众由此可以形成一定的图像感和时空感,对于报道的认知也更加直接。

同时,被突出的基本信息也要注重说的具体和吸引人,仅仅是表明时间、地点,报道过于程式化,而且往往会和导语产生冲突,起不到好的传播效果。在对时间基本信息突出的时候,要注意细节化的观察和表达,同时加入一些对数字的运用,能够使现场报道在人性化的同时更加的客观、真实。

(二)调动不同的感官体验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可以运用的不只是自己的语言和新闻画面,还有自身作为一个人的人性化的感官体验,这是对观众感官的一种延长,更是对有声语言和新闻画面的一种丰富和弥补。出镜记者要利用自己的感官来细细体味现场,积极调动眼睛、鼻子、耳朵、手指,去看、去闻、去听、去感受,这样现场才能够鲜活起来。面对新闻现场,出镜记者可以用触摸、敲打、品尝、闻等方法,将电视画面中无法表现的细微内容和具体体验和观众一起分享,会使现场的信息也变得立体,色香味俱全。

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后,白岩松来到已经封锁的北川现场,在一块能够俯瞰北川的高地上进行了一段现场报道:地震已经过去一个月了,我们来到了北川,现在在这里,我的耳朵听不到一点声音,我的鼻子只能闻到消毒水的味道,我的眼睛看到的就是我们摄制组的这几个人和一切地震后留下的断壁残垣……这段典型的感官体验式的报道,使远离现场的人如同深入其中,更加逼真的感受到了新闻的现场感。

(三)巧妙运用非语言符号

语言传播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基础,但是只有在现场的喋喋不休只会减少报道的现场感,使现场报道变成新闻画面加新闻配音的传统模式,不能展现现场报道的魅力。而非语言符号,比如体态语、表情、声音高低等与有声语言的有力结合,能更加全面、细致、真实的表现出镜记者的心理和情感。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R.Rose1986)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它可以在现场环境中更加直接的产生观众能够迅速理解的微妙意义。比如在地震报道中,出镜记者边走边说的动态报道中,有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说话,但是观众只通过不停的赶路、急促的喘息、焦虑而关切的眼神,就能强烈的感受到救援的时不可待和记者对灾区的关切,而这种感受和沟通对于观众来说也更加的真实。

非语言符号中还包括了出镜记者的着装和仪态,这同时是对出镜记者角色的一种认定和新闻现场的一种侧面展现。出镜记者的着装应该有两类,一类是标志化的职业着装,比如湖北经视的出镜记者在一年四季都有统一的出镜服,橙红色的统一着装成为了其出镜记者队伍的一种标志。另一类是融入现场的着装,在工地现场的安全帽、在医院的消毒服、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服饰、地震中的口罩、手套等都能够帮助出镜记者营造强烈的现场。即使没有特定的着装,出镜记者在到达现场后也要留心,可以借助一些小的配件,比如活动的徽章、红领巾等有一定现场标志的配饰也可以增强出镜记者对现场的直接参与。

(四)选择适当的出镜环境

相对于演播室的单一的室内背景,出镜记者的报道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新闻的现场环境,而且也是其报道成立的基础。在什么位置直接影响到记者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向和报道会对观众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出镜环境的选择上一定要从画面效果、报道内容、活动空间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要利用现场最有利的地形,最有效的展现现场,无论是全景的展现还是具体的展现,都要保证其对报道内容的服从。

出镜记者在进行现场报道之前,可以与摄像记者按照所选择的出镜环境进行一次模拟出镜,注意在动态报道中的走位,应该在哪里停下,在哪里能利用环境中的物品来丰富报道内容,比如道路的指示牌、现场的重要景观、标识等,这都是出镜环境中的要素,这也使出镜的背景由单一画面转变成多元的画面。

上一篇:春秋笔法在当代传媒中的应用 下一篇:做好驻外记者的技巧